上期文章中,哈夫提到了小孩子最大的创伤是“看到父母的不快乐”,今天我们继续深入这个话题。
相对于父母个人的情绪化反应,让孩子更难受的是父母之间的争斗!
在思考这个话题的过程中,哈夫一直在回忆甚至用自我催眠的方式去重新体验小时候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索在这样环境之下的成长,对童年以至于成人之后我的人格塑造的影响。
我家爸妈的关系应该还是算比较好的那一类,印象中他们只是偶尔因为一些家里的小事情而争吵。
每次争吵的影响短则一两个小时,长的会冷战好几天,然后总有一方会软下来哄一哄对方,然后又慢慢恢复到平日正常的生活状态。
按我妈用粤语方言的形容就是:“一啖砂糖一啖屎”。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在哈夫潜意识深处留存下来的,却往往剩下那一坨坨的“屎”,也就是那些偶尔才发生的争吵片段。
每次体验都让我重新沉浸在当时的感受当中,依然是那么的恐惧和手足无措。
我相信这不是哈夫个人的特例,不过最起码在自己的个案中,看到了原来许多行为模式确实源自于此。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求生存策略”!
到这里有必要再次强调,哈夫是以学术讨论的性质剖析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绝非对父母的批判,因为爸爸妈妈肯定是不会故意伤害我们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的判断以及因此触发的情感都是童年时我们自己的选择,来自于当时不成熟的判断。
只是如果这些过往的选择和判断影响到当下的生活与关系,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将其挖出来好好面对和处理一下了!
继续上文说到的“求生存”。
作为一个小孩子,什么样的情形会让他觉得无法“生存”呢?
答案是:“失去了爱”,最容易有这种感觉的情形就是:“父母关系的不稳定”!
许多人将孩子形容为家里的“小皇帝”,蛮横无理索取无度。
而哈夫却越来越发现,可爱的孩子们更愿意一心一意成为家里的“小上帝”,他们是为拯救父母的关系而来的。
小孩子天生具有的一种需求,就是稳定,为了得到那种平衡稳定的父母关系,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可以说是普天之下孩子都想要做的一件事情。
只要父母关系是不稳定的,那么孩子就会想当然地使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变幻出各种各样古灵精怪的行为,目的就是得到稳定的父母关系,让自己可以“活下来”。
这样的古灵精怪实在是五花八门甚至是匪夷所思,在哈夫经历的个案当中,有装病的,有撒野的,有无理取闹的,有责任归己的,有逃之夭夭的,有掩耳盗铃的,有赴汤蹈火的,有缘木求鱼的,有火中取栗的,有围魏救赵的!
何止三十六计啊!
如果父母的冲突在孩子这些行为之下果然有所缓和,孩子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的“拯救”发挥了作用,然后这样的行为渐渐就会发展成为日后他们应对压力和挑战的策略、模式与心理机制!
栗子来了: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争吵时,他尝试用“装病”来引起父母的关注而且他们果然停止了争斗,于是孩子的潜意识就“记住”了这种感觉。
然后将来他的人生经历之中如果遇到了压力时,潜意识就发生作用引发身体的“生病”来应对。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孩子“逢考必病”,也许都能从这方面找到类似的根源。
但是,可怜的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拯救最多也就是暂时的,而且最终将会落于徒劳,因为那些冲突实际上都是父母自己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就是他们需要面对的功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发现,在哈夫的课程或者分享里面,基本没有如何应对问题的具体答案,也没有手把手教学怎么办的方法。
然而大家可以在自觉不自觉之间进入其中的某一个角色。
可以成为孩子,可以成为父母。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在互换角色的过程中体会与了解对方的感受以及行为后面的需求,如此下来更容易找到日后相处的智慧。
其实,无论是身为父母的我们亦或是我们的孩子,能够回归自己的角色,让自己放下拯救者的期待重新找回做孩子的感觉,不再为父母的关系埋单,这已经是巨大的疗愈了。
当然,身为父母的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下一期我们继续探讨亲密关系的奥秘。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