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通古今(三十)——形美味醇,绿色佳茗的西湖龙井茶 |億仝茶业

形美味醇的龙井茶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龙并村狮峰山的胡公庙前欣赏采茶女制茶,并不时抓起茶叶鉴赏。

正在赏玩之际,忽然太监来报说太后有病,请皇帝速速回京,

乾隆一惊,顺手将手里的茶叶放入口袋,火速赶回京城。

原来太后并无大病,只是惦记皇帝久出未归,上火所致,太后见皇儿归来,非常高兴,病已好了大半。

忽然闻到乾隆身上阵阵香气,问是何物,

乾降这才想起自己把茶叶带回来了,于是亲自为太后冲泡了一杯茶,只见蒸汤清绿,清香扑鼻。

太后连喝几口,觉得肝火顿消,病也好了,连说这胜似灵丹妙药。

这便是传说中的“西湖龙井”。

龙井茶的历史

杭州西湖地区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到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有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宋时西湖周围群山中的寺庙生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等就已成为贡茶。

北宋熙宁十一年(1078年)上天竺辨才和尚与众僧来到狮子峰下栽种采制茶叶,

所产茶叶即为“龙井茶”。

龙井茶因龙井泉而得名。

龙井原称龙泓,传说明代正德年间曾从井底挖出一块龙形石头,故改名为龙井。

不过,在明朝以前,龙井茶是经压制的团茶,并不是现在的扁体散茶。

至于龙井茶究竟何时成为扁形散茶,目前还没有定论,

但有专家考证认为大约是明代后期,此时的龙井茶已成为闻名遐迩的茶中极品。

清朝以后,龙井茶得到皇家的厚爱,先是康熙帝在杭州创设“行宫”把龙井茶列为贡茶,

后来乾隆帝六下江南,

有四次曾到天竺、云栖、龙井等地观察茶叶采制过程,品尝龙井茶,大加赞赏,

并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寿圣院原址)前的18棵茶树敕封为“御茶”,使得龙井茶身价倍增,扬名天下。

龙井茶的品质特点

龙井茶之所以绵延数年而不衰,是因为其优异的茶叶品质深得人们的喜爱。

龙井茶是一种扁形炒青绿茶,外形扁平光滑,大小匀齐,色泽翠绿略黄。

如果泡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就像初绽的兰花,嫩匀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映,美不胜收。

茶汤的色泽清澈明亮碧绿如玉,其味清幽淡雅,香气持久,

且滋味鲜醇清爽,品饮时令人齿颊流芳,回味无穷。

龙井茶的采制

龙并茶之所以被公推为名茶之魁首,还与其产地的生态环境和精致的采制技术有关。

龙井茶产区主要分布在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

这里林木繁茂,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这种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龙井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先天条件。

龙井茶的采制工艺也十分精细。

鲜叶原料一般为清明至谷雨前的一芽一叶初展芽叶,

要求所采芽叶匀齐洁净,通常特级龙井茶一千克需七八万个芽叶。

采摘时手势要用“提手采”,不能用指甲刻断嫩茎,否则伤口就会变色。

采回的鲜叶先进行摊放,以减少水分,便于炒制时做形。

炒制分为青锅(杀青、初步做形)和辉锅(进步做形、干燥)两个工序,其间在制茶叶要摊晾半小时左右,

两个工序都在炒锅中进行,不加揉捻,

茶的扁平形状是在炒制中将抖、带、甩、捺、拓、扣、抓、压、磨、敲等十大手法结合运用来完成。

干燥后的茶最后进行精制分级,即为成品。

龙井茶的冲泡之道

冲泡水温:85℃~95℃沸水(切不可用即开开水,冲泡之前最好凉汤,即在储水壶置放片刻再冲泡)。

冲泡置茶量:3克/杯(或因个人口味而定)。

龙井冲泡用水的选择:纯净水或山泉水。

冲泡器具选择:陶瓷、玻璃茶具皆可。

具体方法是:先用开水温过杯,然后再投放茶叶,

先倒五分之一开水浸润,摇香30秒左右,

再用悬壶高冲法注下剩余的开水,

35 秒之后,即可饮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是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中国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
    晓寒深处明月人倚楼阅读 13,004评论 0 7
  • 松风出竹炉,梦成水火战。 新芽适开封,昏睡不待遣。 为子手瀹尝,三嗅复三咽。 中有参寥禅,风味得正见。 ——清朝·...
    茶诵阅读 11,542评论 1 19
  • 人生的单行道 泥泞蜿蜒 伸向远方的远 一颗疲惫的心 踽踽独行 穷追着最初的梦想 梦缥缈在云端 任凭变幻 心在变幻里...
    春衫凉阅读 2,454评论 6 18
  • UICollectionView实现cell拖动效果 1.在UICollectionView的视图上添加长按手势 ...
    未来可期me阅读 4,28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