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葛亮的长篇小说《北鸢》,讲述了民国时期卢家和冯家两个家族,在时代波涛涌动的大潮中波折起伏的命运史。
整部小说设两条线,分别从陆家少爷陆文笙和冯家小姐冯仁桢的成长视角展开叙述,似各自独立,又彼此呼应,最后汇聚于文笙和仁桢的一世姻缘。
小说以作者外祖父为原型,众多人物皆有出处。标题“北鸢”,出自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同时与作家另一本小说《朱雀》铺墨南北,以家族命运为切入点,工笔勾勒出近代传统家族的变迁浮沉。
小说中除了文笙和仁桢之外,还刻画出军阀石玉璞、画家吴清源、毛克俞、名伶言秋凰等一众人物,更有最富时代活力的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体,如冯家二小姐冯仁珏,思阅、范逸美,革命者阿凤、凌佐、韩喆,传教士叶师娘,都较好的体现出不同角色在时代狂飙突进之中,不同的命运。
特别是几个悲情角色,如忍辱刺杀日军中佐军官的名伶言秋凰,看过之后,让人禁不住为她悲惨命运扼腕叹息,更为她对师傅有义,对爱人有情,最后关头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击节叹赏。
小说没有脸谱化塑造人物,接近生活真实的交代人物性格。如冯家如何在日军威逼之下,不得不交出商铺给日军使用。后来,三爷明耀,又不得不出任汉奸“维持会”会长一职。即便女流之辈如昭德,也有在外甥女被土匪奸淫的关键时刻奋起一击,拯救家人于危亡之际的不屈和反抗。
鸢即风筝,以风筝为线索的小说,还有一部《追风筝的人》,看来这风筝总是与乱世脱不了干系。而《红楼梦》中,多有关于风筝的情节。《北鸢》一书,骨子里其实继承着《红楼梦》的神韵与精神,这也难怪被赞为“新古典主义的定音之作”。
小说不仅神韵承续《红楼梦》,在语言风格上也可见《红楼梦》的深刻影响,在人物出场、生活场景的描写上,更是直接模仿了大观园的景象和手法。
2
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间,少不得朝代更迭,更有异族入侵乃至主政。但一脉相承中却顽强繁衍强盛,其中透出一种精神——生生不息的精神。
在主流的儒家、道家文化中,观点虽然各异,对这生生不息的认同,却都融入血脉。
如《易经·乾卦·象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系辞传》:
天地之大德曰生。
《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老子》: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从古至今,无数文学作品,无不以这生生不息的精神为底蕴。从《红楼梦》到《平凡的世界》,到《活着》;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到巴金笔下的觉民。
3
读完《北鸢》,还有一点强烈的感受,就是通过作品,让我对民族文化灯灯相传的精神产生强烈关注。
文化传承要有传灯者,尸位素餐、行尸走肉者,担当不起传灯的重任。这个群体,必定是有良好文化积淀的知识分子群体为主。
我们看电影《1942》,其中难民的形象,让人在深深悲悯之中,又生出无尽的失望。
看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对其中乡土社社会下层人民卑躬屈膝,苟且偷生,产生无可名状的哀叹。
鲁迅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出自《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
但我们更应看到,鲁迅弃医从文走上文学道路,不正是因为对国人的麻木默然、甘当看客彻底失望吗?
而《北鸢》中,最初的觉醒者和领路人,正是从传统文人士大夫中化蛹而来。
至今,这薪火的传承光扬,依然寄托期待于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