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挨过的打

    请诸位莫笑,或许有人挨过打,有人从未挨过打。挨过打的,且莫脸红,且莫心慌;当然,没挨过打的,也不要偷着乐,不要嬉皮笑脸着,看着那些挨过打的人。且听我细细谈一谈,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挨过的打……

    挨打,到底是光荣的?还是令人不堪的?有人会问:“难道挨打就光荣吗?你这么说,这样写不是误人子弟吗?”当然,这不是白问,也不是所谓废话。这挨打,到底是荣是辱,还是要分时代的……

    在我们这个国度,有许多物什都铺满了尘埃,换句话说,很多事物都是历史悠久,且他们能活到现在,实在是不易,实在是“源远流长”。而“挨打”是其中之一。

    挨打,不,换个典雅的词,可以叫做“廷杖”。关于廷杖的历史起源,说法有很多。有起源于隋朝的,也有起源于明代的,凡此种种,不胜列举。就我这个非专家,非学者的挨过无数次打的孩子认为,廷杖,就是当你不听话,不遵循长辈的要求,或是悖逆于权威与上级时就存在的。当然,在现代社会,“不听话与不按照长辈的要求”是大多数像我一样的孩子挨打的原因,至于悖逆于权威与上级而受廷杖的情况,却是几千年前的时代产物。

    在几千年前,“挨打”的原因,可以有千万种,比如悖逆家族的法章;小民惹得官吏不快;子弟不遵师诲……但说到底,大多是因为冒犯“权威,有辱圣言”。就如同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说,封建时代,人分三六九等,所谓的爱民如子,是站着人对跪着的人说的,这种爱,更多的是地位,权力不等的爱……因此,所谓的“打”,自然就可以视之为“不平等的爱”。

    如果按照封建时代的“打”而言,站着的人,打着跪的人,而跪着的人,应该是“一脸受教的表情,满脸的诚惶诚恐和笑意”,而不是“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而如这样一般的,就是明朝的“廷杖”制度。明太祖实行“以重刑威慑臣下”的政策对官吏十分严酷臣下稍有过失或进谏失言便被拖在殿上棒打鞭抽。而对于接受廷杖的士大夫而言,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所谓顽与忠,当然,且不论其顽与忠是否正确。《明史》卷219总结说:“士气不衰批鳞碎首者接踵而不可遏,观其蒙难时,处之泰然,足使顽懦知所兴起,斯百余年培养之效也''。换句话说,是坦然视之。

     其二是求名与誉。“受教育的上层分子”产生有一种“新儒家个人主义”的思潮他们“只注重自己,不再以服务百姓,或阐扬真道为职志”,其中更有些人以“自我牺牲的殉难行为”来成就自己的“英雄业绩”,从而也“自得其乐”。即所谓“求贤德之名誉于天下'',而誓死求杖。

    谈完 千年之前的“挨打”,且谈谈现代的挨打。

    当然,挨打的主要人群是“少不更事”的孩童,也有极少数的青年人,非常少数的成年人。当然,这或许是冒犯,但天下之大,民众之多,每日事情之繁杂,总会有的。,是“不听教育,擅自做事,做事却做不好,做不好却不及时认错,认错态度不够真诚,真诚认错后不长记性,不长记性就要挨打……''。我想,这就是孩童之所以挨打的原因之一吧。

    青年人挨打,就要顾一些面子了。面子是自己的,总要顾一顾,总不能让掉下来被风吹日晒,难以见人吧。挨打不能太重,重到损坏了面子,一时半会儿见不了外人,又不能太轻,不然长不了记性。难啊,年龄越大,有些事越难做啊。

    至于成年人挨打,就要遮块布了,或是干脆不打,但有好像不行。打是要打的,至于怎样打,不失风度,不失面子,不失教训,不失理由……就要看执棍人的水平怎样,受打的人的心灵怎样了……

     就这样,挨打不算光荣吧,毕竟有失面子,但也有光荣,因为大多数人都挨过打,套用一句老话说“打是亲近,骂是爱护,不打不骂就难自在'',至于这句话正确与否,就不是我要谈论的事情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翻译停下来一个多月。其实翻译挺重要的。是进入阅读写作的必需阶段。所有从今天开始恢复翻译。并且要认真的对待。之前只是...
    123逍遥游阅读 294评论 0 2
  • 你们,风华正茂, 你们,胸怀理想, 你们,手写你心。 你们,叱咤风云。 天空飞过, 没有你们的痕迹。
    露出八颗齿阅读 139评论 0 2
  • 文/指间执念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见一个人或是惊艳了时光,或是温暖了岁月。而这个人终究也只是过客,竟来不及好好道别。...
    指间执念阅读 980评论 11 7
  • 读书的时候以为那些混混不搞学习的人很酷,心里也会生出好吊的感觉。工作后发现有钱的,有体面工作的人才叫酷。 上次回家...
    猫耳朵的春天阅读 67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