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下的公共意志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作者|冷杭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社会契约”这个概念还是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在讲启蒙运动时提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思想。当时只是知道“社会契约”思想是提倡“人是生而平等的”,是推进资产阶级革命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并未弄懂其具体的内涵,心中便暗暗为“社会契约”这一神秘的概念留了白。于是便借着本课程的机会,去阅读《社会会契约论》,试图揭开“社会契约”神秘的面纱。

        《社会契约论》这本书是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的政治著作。歌德在评价伏尔泰和卢梭时写道:伏尔泰终结了一个时代,卢梭却开创了一个时代。可见其思想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这本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作者阐述了社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书的核心——契约精神,从而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权者”的概念;第二卷在在第一卷的基础上阐述了主权、公共意志、法律等一系列围绕社会契约的概念;第三卷作者具体讨论了政府与主权者和国家的关系以及几种不同的政府形态及其运作形式,并通过不同主体数量比例的关系来区分不同的政府形式;第四卷作者介绍了几种社会组织制度和宗教信仰,并利用《荷马史诗》中“神明为人而战”等论证宗教信仰也需处于社会契约之下。通过有力的论证,作者将其思想的核心——社会契约下的多种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一一解读,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思维的拓展和眼界的开阔,这本书不论是对于我们加强对政治体制的认识还是提升逻辑思维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公共意志”这一概念的论述。作者首先认为社会契约要解决的是这样的基本问题:“找到一种联结共生的形式,能够抵御外侮,保护联结体内每一位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在这样一种共生关系中,每一个人都与集体休戚相关,但同时也只服从于自己,保持着与过去相同的自由。”而这种联合体的形式,是用契约将公众和个人紧密联结在一起,是一种双重的关系。而主权者这一抽象概念与公众的关系,作者认为相对于孤立的个体,公众是主权者的成员;而相对于主权者来说,他们又是国家的成员。而为了使社会公约得到良好的实施,就要使得任何拒绝服从公共意志的人都成为整体的对立面。由此可见,社会契约与公共意志是分不开的,社会契约维护的是整体的利益,而非个人的利益。

        随后,作者区别了全体民众的意志和公共意志,即“后者只关乎公共利益,前者关乎私人利益,只是个体意志的总和而已。但这些意志中不同意部分抵消后,余下的总和便是公共意志。”通过这样一番论述,我感受到了作者缜密的思维,在作者眼中公共意志是要从全体出发又要服务于全体的,它不能倾向于个体,否则便失去了意义。随后作者又表示,“从公约的本质来说,一切主权行为,即一切符合公共意志的行为,对所有公民都一视同仁地加以约束或善待。”这体现了社会契约和公共意志其实都是在努力地追求平等与自由的。而这与当时法国较为黑暗的统治下严格的阶级划分是相违背的。而在后文中作者提出,“从人民为自己选出代表的那一刻起,人民便不再自由,再也不自由。”对于这一点来说,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尚能得到体现,但现在几乎没有国家可以做到每一个人民都可投票,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是纯粹的、理想的,是我们很难做到但却一直在努力靠近的。而对于个人参与社会契约,成为公共意志的一部分的益处,作者是这样解释的:个人在进入契约之后处境更优越了,用天然的不受束缚换取了自由,人们为国家的需求而战,但不必为自己而战了。作者称这是一笔合算的交易。“要问主权者和公民各自的权利以何为界,也就是问公民能够自我约束到何种程度,能够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可见,作者从宏观政治的角度剖析了个人与社会契约、公众与主权者、主权者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其他的关系,如政府作为主权者和臣民的中间体、公共意志与法律的关系等等,作者建立了一个网络,将政治体中的各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为我们展示出一幅精彩绝伦的“社会契约”的画卷。

        对于卢梭的论证手法,我很喜欢他运用的形象的类比论证,比如在对于公共意志的执行者——政府的论证中,作者将政治体行为中的意愿和能力,即立法权力和行政权力与追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要有朝目标进发的意愿和双脚要能够抵达那里来进行类比,从而让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立法权力和行政权力这两个抽象观念及二者的关系。而在书中作者用很多古罗马、古希腊的政治方面的例子来进行论证,比如在谈到立法权的归属时,作者举出古罗马十大执政官从来没有过仅凭自身权力就通过法律的僭越行为,而是坚持要经过人民的同意才能形成法律。这一例子充分说明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且人民不可放弃这项不能转让的权利,由此有可证明社会契约下的公共意志是如此的重要,其对于立法和行政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通过作者对于公共意志及与其不可分割的相关概念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契约”是卢梭的思想核心,那么“主权在民”就是“社会契约”的核心,而“公共意志”是“主权在民”重要的实现形式。而当时的法国正处在黑暗的封建统治时期,社会中有界限森严的等级划分,以僧侣为代表的第一阶级和以国王贵族为代表的第二阶级来剥削以农民、手工业者、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阶级,并没有所谓的自由和平等而言。启蒙思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萌芽,卢梭以思想和文字的光芒冲破黑暗,用自己构建的政治体网络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让自由与平等成为具有革命性的资产阶级的追求,让其尊重公共意志,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主权在民”的强大光辉。可以说卢梭是一个不屈的战士,虽然他字字都透露着理性思想,但我也能体会到他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对于“社会契约”下的社会的爱。

        在我看来,作者笔下的社会契约下的公共意志归根结底体现的是自由和平等,即作者所提到的“终极利益”,“若要探寻一切利益之中最伟大、一切立法体系引以为目标的终极利益之所在,人们会发现,这一终极利益可以归结于两大主要对象:自由和平等。自由,是因为一切个体因不自由而产生的依赖都会削弱国家整体中相应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为若没有它,自由便无法立足。”个体因进入社会契约而获得自由,平等由法的强力来维护,而法律便是公共意志的结果。

        作为启蒙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卢梭的民主思想给后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西方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具有《社会契约论》精神的影子,如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都倡导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都注重人民的主权地位,而法国的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就来源于《社会契约论》,可以说《社会契约论》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

        但另一方面,在我看来,“社会契约”是理想化的,是很难实现的。比如书中提到的人民选了代表就意味着失去了自由,而我们为了实现政治决策效率的提高就要选择代表。而书中提到的平等也是很难实现的,就比如在政治体制已经相对完善的美国,在这次疫情期间却出现给白人治病,不给黑人治病的现象,以及某些西方国家政客污名化中国,并展现对亚裔种族的歧视。这无不体现其政治体制是不完善的,但这种透露着不平等的歧视思想也存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很久;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也会有不完善之处,比如我国贪官现象很多,国家则进行“打老虎”“打苍蝇”,并开辟国家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这也是中国不断完善政治体制的表现。可见,真正实现社会契约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只能不断理解其深刻的理论,并不断向纯粹的民主靠近。可能“社会契约”对于国家政治体制而言与“新闻专业主义”对于新闻事业是一样的,我们只能不断向那个方向而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国家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但我们要保持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大方向是一致的,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将自己真正置于公众这个整体中,从而为公众意志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契约论》是我读的第一本政治理论名著,我为卢梭的勇气而感动,为其强大的逻辑和伟大的思想而震撼。虽然由于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不足等原因,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卢梭的思想,但这本书确实让我进行了切实的思考,去尝试跟着作者的脚步寻找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觉得这对我的逻辑思维的提升是很有益的。希望自己可以尝试读读其他的政治学著作,并能将其中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卢梭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方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
    keebost阅读 3,611评论 0 3
  • 彩排完,天已黑
    刘凯书法阅读 4,331评论 1 3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6,223评论 2 7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122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