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约1567字,阅读约需5分钟。
关于敏捷和小瀑布的讨论由来已久,有人说它们相爱相杀,有人表示相当滴困惑!听起来还真有点儿复杂呢!来,看看我的观点……
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敏捷还是小瀑布,对于软件研发来说,共同点都是一定要遵循需求、设计、开发、测试等这样的顺序。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呢?别着急,我们先从大瀑布说起!
大瀑布
大瀑布中,我们在上线前的范围是圈定的,固定的,把所有功能都开发完了,再进入一个专门的测试阶段。测试老司机都是大心脏,基本开发没有不延期的,而上线的时间点又不能变,导致测试的时间大幅压缩,而测试阶段又是Bug集中爆发期,在此期间,开发和测试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时间根本hold不住,为了能够按时上线,就只能牺牲质量,差不多就上!为啥人们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通常延期很难看,而质量差,只要对外人来说暂时并不致命,很容易蒙混过关。
这样上线后很大比例时间都在修bug,以致团队开发新功能的时间受到很大影响。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因为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实在是司空见惯。
如此尴尬的局面,怎么破?
有人说:我们加Buffer!
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开发和测试时间,聪明的攻城狮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在承诺的时候加一大堆的缓冲时间,还要祈祷中间不要临时插活!但是如你一般有经验的攻城狮知道,不插活几乎不可能!即使是没有活插进来,那么加一大堆缓冲时间就能解决问题吗?
有一种现象就叫做学生综合征,就是你给他多长时间,他就能给你耗多长时间!开发人员一看,我这么多缓冲时间,先悠闲一下,过过好日子,过段时间加把劲儿,完全不是事儿!结果呢,他在后半段以为自己能做完,哪想到事情远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搞定,还是不能按期做完!这个缓冲就这样被他浪费掉了!
所以,传统的这种固定时间,又固定范围的开发方式,到头来不是牺牲质量,就是牺牲工期!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集中的测试阶段发现的Bug,离编写相应代码的时间比较长,程序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回忆当时的编程思路,导致改Bug时间变长了,从而延长了软件的开发周期!非常不划算!
有人说,我们有迭代!
我们迭代啊!双周上线啊!不过这个时候你需要看看了,这每个迭代里面是不是有明显的开发阶段和测试阶段,比如两周迭代中,第二周专门做测试,或者最后三天专门做测试,其余时间都是开发!如果是这样,那么在这个迭代中跑的仍然是瀑布!它仍然具有瀑布的一切特点和问题!只不过这种情况它的影响范围和灾难没有前面的大瀑布那么剧烈。我们因此管这个叫小瀑布。
啊?****原来是小瀑布啊!
毫无疑问,小瀑布的方式确实比大瀑布更加敏捷了,因为有了优先级之分了,上一个迭代中工作的优先级比下一个迭代的优先级高,而且能够分拨上线了,更高价值的软件能够更早交付给客户了,我们能够更早收到客户的反馈了,然后可以及时调整我们的产品!注意,即使如此,在一个迭代两周的时间区间内,瀑布固有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那还有进一步的改良吗?
诀窍就是,在质量不投降的前提下,让范围可变,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敏捷的倒三角!这也是敏捷的精髓之一,这是敏捷里面解决相当大量问题的法宝!
为什么在敏捷中,范围变化是可以接受的呢?因为1)需求拆分的很细;2)每一小块还能够独立上线;3)按照优先级排序。这样,即使计划的10个故事,我在上线前做完了9个,剩下的一个如果不上,我也能为用户交付价值,而且是用户最在乎的那9个!而不像瀑布一样,一块不上都不行。这就是敏捷里面范围可变的根本原因!
所以大家看到了,敏捷玩转的根本就是需求的拆分!拆好了,一马平川!拆不好,万恶之源!所以为什么我们在辅导的时候,需求的梳理要花大量的时间!就在这里!PO为啥要专职。为啥责任重大!原因在于此!
那么,什么叫拆的细?细和不细都是相对的!相对于原来几个月的需求,我现在拆成2周能干完的,这叫细,但是你两周的迭代,你拆成8天能干完的,这叫瀑布!
所以,通常对于两周的迭代,我们要求拆成3天的故事,这三天包括开发,测试和验收,达到上线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敏捷的效果!如果实在不行,5 天也不得不忍,再长就没法忍了!
综上所述,敏捷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红线,在红线的左边是非敏捷,在红线的右边就是敏捷。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敏捷。敏捷是一个方向,不是一个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