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本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正好是世界读书日,百度了一下这个日子的由来,似乎是因为4月23日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诞辰日,而且早在1995年就由联合国定为世界读书日。不知道为什么到了今年突然被电商们炒了起来,以至于作为一个自认为还比较喜欢读书的人,第一次知道这个日子竟然是在某东的推送消息上。更加讽刺的是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着对比哪家的打折力度最大,反而没有几个在这一天正儿八经去读书。于是乎,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之中,我觉得应该把世界读书日改一改名字,叫做世界买书日可能更加恰当。
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的碎片化消息确实毁了阅读。阅读,或者说读书,其实是一件非常要求注意力的事情。如果翻开一本书后,五分钟还没法进去,大多数人恐怕就开始刷手机了。这样一种情况又反过来催生了许多我个人称为编剧式作者的作品,犹如每一部美剧的pilot集,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结构与节奏。这一类作品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攒”出来的。小时候站在书店里,注视着高高书架上面那些书,总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把它们都读完,长大以后捧着个手机在各个畅销榜里挑来挑去,却发现能读的书变少了。大概这已经不是一个读书的时代了。
说到时代,回归到今天要说的这本书,《窥探上帝的秘密:量子史话》。之所以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我在读上一本《佛祖都讲了什么》的时候,实在被里面各种禅宗公案,顿悟禅机搅得痛不欲生。挣扎着要找一本与宗教离得最远的书看看,而恰好kindle里面有这么一本书。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渣,而且从事的行业几乎就是拜量子力学这门科学所赐。如果对这门学科一点都不了解的话,多少有一些数典忘祖之嫌。
但是,要说这本书对我而言收获最多的,到还不是在于量子物理的知识或者常识有多少增长,而是这本书推翻了我之前的两个观念。
首先,就是我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怀疑。在以前中学,大学所受的教育中,对于历史的看法是基于黑格尔的辩证唯物史观演化过来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相信大家肯定记得书本里面写过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然而在科学的进步过程中,恰恰最体现不出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更极端一点说,我觉得人民群众往往是科学的敌人。比如说在愚昧的中世纪,烧死布罗诺的时候,旁边叫好的可都是些人民群众。到了量子物理诞生的时候,阻力其实更大。因为不仅仅有被经典物理教育了二百多年的人民群众(这里丝毫没有贬低艾萨克牛顿爵士的意思,爵士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无论怎么排应该都在前十,所谓“牛顿不出,万古如长夜”),还有受经典物理教育更深的知识分子。因为在当时,经典物理学已经成熟到有大家认为这门学科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以至于有“未来的物理学真理将不得不在小数点后第六位去寻找”的地步。甚至于连最早从量子角度进行思考的普朗克本人,都对自己的想法有着深深的怀疑。彼时的普朗克已经年过四十,与后来那一大批二十多岁三十出头就开始排队领诺贝尔奖的家伙不同,他已经是一个到了不惑之年的科学家。放到今天早就开始进入评职称,拉课题,混行政的行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将与量子力学开拓者这一荣誉擦肩而过。但是,就像每一位站在历史转折点的那些伟人一样,普朗克对于普遍性,绝对性的规律有一种使命召唤般的心态。正如他自己在说明为何选择物理学作为终身职业时所说:”外在的世界在某些方面独立于人,具有某种绝对的性质,寻找这些可以表征绝对性的定律对我来说,是生命也科学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不仅仅是普朗克,所有学术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他们的初心往往都是相同的:或者为了有趣,或者为了有意义,就奋不顾身地投入进去。没有一个大师是因为功利心的驱动而最终成为大师。正是由于普朗克的这种初心,硬生生地为一片死气沉沉的物理学界带来了一丝曙光,并且终于等到了后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横空出世,与波尔,海森堡,狄德罗等一批大师一起,开创出一个属于量子物理的时代。常言说时势造英雄,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并不准确,时势能够造出的只不过是一个个站在时代浪潮最前端的冲浪者,真正的英雄,应该是创造这个浪潮的人。他们的思想,行动都足以俯视芸芸众生。他们画出了一个蓝图,其他这些“人民群众”只不过是添砖加瓦罢了。
第二个颠覆的观念,是一句古话——“勤能补拙”。量子物理这个学科应该是最拼天赋的一帮人才能玩的转的,正如前文所述,那是一帮二十多岁,三十岁出头就排队领诺贝尔奖的家伙搞出来的东西。其实承认人生来是有差距的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天赋这种东西如果都一样了,那还叫什么天赋呢?就好比有的人搞音乐很好,有的人天生体育就不错。但是我们的教育在谈“勤能补拙”这个观点时,往往喜欢无限大地突出“勤”这个字,甚至不惜编造故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哈佛大学的20条校训,比如说爱因斯坦从小得1分等等。这些段子早就在互联网上被人扒过了,我这里就不再冗述。事实上,当我们在说“勤能补拙”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地承认“天赋异禀”呢?说到这里,想起梁文道先生在科比退役那天写了一篇文章,说科比对于NBA最大的意义在于,他证明了每一个人只要能天天见到“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就都有成为科比的可能。而真正在NBA无可复制的那个人,叫做艾佛森。我认为,这才是对待勤奋与天分的正确态度。
这本书从读完到动笔写书评拖拖拉拉好几天,不过我也承认从一本科学史中想要写出点东西来确实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好吧,在断断续续写了七八次之后,就以提出超导性BCS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巴丁,库珀,施里弗的获奖词来结束本文,这也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珠穆朗玛峰只有一部分热心的攀登者才能到达。巴丁,库珀,施里弗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终于成功地到达了这一顶峰……现在,来自顶峰的那无限美好的景色终于展现在你们眼前”。
--风林火山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