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周五
上午,听语文课一节,全程记录,从整体到细节,由师到生,观察,记录,分析。
本文共分两部分,课堂实录和我的解读。
课题:《走进竹世界》
执教人:奚小波
执教班级:一年级十一班
时间:9点10分——9点50分
地点:江苏常州武进实验小学。
课堂实录——
师:领袖演讲课程,今天轮到谁了?
生:我。
师:三分钟展示,请上台。
一女生上台,以打快板的形式演讲“叶公好龙”。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她讲的很流利,中途没有停顿,而且很有节奏。
师:谢谢你中肯的评价。她的快板打的活灵活现,很精彩,内容也很有趣。
师生问好,开始上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我把他请出来。
老师表演魔术,请出朋友“竹蜻蜓”。
师:谁会玩?
一生上台玩竹蜻蜓。
师:小手一搓,我们的竹蜻蜓就飞起来了。既然如此,就让老师想起了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
老师演唱歌曲《竹蜻蜓》。
师:竹蜻蜓好玩,我要考考大家,为什么他叫竹蜻蜓?
生:竹蜻蜓是竹子做的,可以像蜻蜓一样飞。
师:你真的善于观察,发现它的材料是竹子做的,发现他长得像蜻蜓一样的一对翅膀。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竹世界。
师:竹,我们并不陌生。房前屋后,村里村外,河边湖畔,都能见到竹。竹,在你的印象中,有哪些部分构成呢?
生:竹节、竹秆。(老师提醒“秆”的读音)
老师在黑板上画“竹秆”。
师:还有吗?
生:还有竹叶。
老师边说“竹叶密密麻麻”,边在黑板上把它画一画。
生:还有竹茎。
师:这个并不常见,等会老师会介绍到。
生:还有竹花。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生:还有竹笋。
老师提醒大家,齐读竹笋,并在黑板上画竹笋。
师:竹竿和叶子之间,还有什么?
生:竹枝。
师:是的,竿和叶子之间,还有竹枝连着。
全班齐读竹枝。
师:竹枝,细细的,一根一根。
老师画竹枝。
师:老师画的竹子和竹笋像不像呢?希望同学们来表扬一下老师。
学生规定动作表扬老师,对老师表示感谢。
师:这些部分都是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竹子还有一些不为人所常见的。有几个小朋友已经说到了,说明他的课外知识非常的丰富。竹子也是会开花的,我们叫做——
生:竹花。
师:大家已经会对竹子命名了。
师:竹子的下部还长得像鞭子一样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竹鞭。
全班齐读竹鞭。
师:竹子真了不起,有这么多部分组成。竹子呢,也特别喜欢交朋友,很少孤零零的一个人。这么一大片竹子连在一起就构成了……。
生:竹林。
师:(展示ppt)看到这样的竹林,你想说些什么呢?或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感觉很清爽,而且很漂亮。
师:风景优美,空气宜人。
生:我看环境非常好。
事:绿色的,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生:我来补充,景色很丰富,空气也很好。
师:你说的和其他的小朋友,不谋而合。
师:这绿意盎然的竹林,忍不住让我们去欣赏。伴着音乐,一起纵身竹海,感受竹子的魅力吧。
音乐起,感受竹林的魅力。
师:这些竹子,日复一日,就长成了我们的竹林。连成一片,就构成了竹海。竹子在野外悄悄地生长着。
师:我们的小朋友是怎么知道,我们的竹子由这些部分构成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去过南山竹海。南山竹海的竹子有很多。
师:你深入的到竹海里了解了,亲身体验了一番。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眼睛观察到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用“看一看”的方式来了解了竹子。老师把它概括为——看。
要想深入的了解竹子,光看可不行。你还有其他的了解方法吗?
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出去旅行的时候。我用眼睛看到竹子的下面是一横一横的,上面是空的。
师:你的方法也是看一看,还有吗?
生:幼儿园的时候,我挖过竹子。
师:你动了手挖过竹子,也就是说用了“摸一摸”的方式。
生:还可以尝一尝。
师:我们的餐桌上有不少竹子的菜品,我们可以尝一尝。
生:可以咬一咬。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南山竹海。那里的竹子非常的高。从小到大没摸过,所以想去咬一咬。
师:你想和竹子有一个零距离的接触。你的方法非常的奇特。
生:竹林有香气,我想去闻一闻。
师:老师把它概括为“”闻”。
师:刚才小朋友打的竹板,主板是由竹子做的,那么我们还可以——
生:还可以听一听。用手敲一敲,听一听竹竿的声音。
师:老师把它总结为——听。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们,选择其中的一种几种,以你喜欢的方式,与竹子来一场亲密接触。待会儿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你发现了竹子的什么秘密?
师:现在请小组长轻轻地拿起竹子。音乐响起,由小组长开始探索,探索完毕,传给其他的组员。听懂的,微笑点头。哪个小组表现最安静,邀请他先发言。
音乐起,学生分组探索竹子。
师:大家的体验十分的愉快,请小组长轻轻地把竹子放在地上。
师:你发现了竹子的什么秘密?以怎样的方式发现的?
生:我咬了一下竹子。竹子很坚硬,有的大有的小。
师:他发现竹子很硬。我相信,他说的是竹竿部分。你看这个小组,他把竹子咬的支离破碎。这说明竹子身上还有软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的竹子有硬的部分,也有软的部分。老师给他一个词语叫做——刚柔并济。
老师板书,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观察到的这个,是从外观上观察到的,也就是竹子的外形。
生:我用看的方式发现竹子是绿色的。
师:你观察到了它的颜色。
师:在我们的大自然中,一年四季,竹子是不是都是绿色的呢?请看——
老师指着PPT边看边说,春天,春绿盎然。夏天,夏日炎炎,竹子枝繁叶茂。到了秋天,即使秋风萧瑟,大部分竹叶是绿的。到了冬天,即使白雪皑皑,我们的竹叶还是绿的。由此可见,无论春夏还是秋冬,竹子始终是绿色的。老师给他一个词语——
生:四季常青。
生:竹子上面有一节一节的条条。
师:也就是说,竹节上面有——节。
教师贴词语——有节。
生:我发现它的里面有洞,是空的。
师:你观察到了它的内部,有洞,也就是说它有空心的结。
教师板贴空心结构,全班齐读。
师:看老师手里的这支竹子,长得怎么样?
生:长得很高,粗,不太会倒。
师:野外的竹子长得很高,他说的是对的。这是老师截取的一部分,可以说长得很长。
生:他长得还很茂盛。
师:也就是说他长得很挺拔,简直就像我们的笔一样直,我们叫他——笔直。
老师板贴——笔直。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这五种方法了解了竹子的特性。小朋友们认识世界和探索自然的方式,还有很多,未来我们要继续尝试。
老师板书:省略号。
师:竹子还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全世界的竹子大约有1200多种。我们中国的竹子,就有314种。我们一起来认一认竹子成员。
老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让学生说出竹子的具体名称和起名理由。
老师做小结:竹子可以颜色命名,也可用造型命名。
师:这些竹子是怎么生长的呢?请观看加速短视频——竹子的生长过程。
老师根据视频,简要解说,认识视频中出现的竹。
师:竹子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老师给它编了一首儿歌。大家听听看。
老师打着快板,读儿歌。并提醒同学们:听好老师的节奏。
ready go!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打着快板,读儿歌。
师:竹板就是由竹子做成的。可见,我们的竹子浑身是宝。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竹子的竹叶有什么作用呢?
生:我觉得竹叶香香的。
生:我也觉得竹叶香香的,而且细细的、软软的。
师:大家猜猜,竹叶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泡竹叶茶。
师:我们的竹叶经过采摘、清洗、晾晒三个步骤,就可以变成竹叶茶叶。看,就是这个样子,谁再来闻一闻?
生闻:有一点儿苦。
生:香香的。
师:竹叶茶还有其他的功效,抗疲劳,改善睡眠等作用。
师:小朋友想不想来喝一喝?
生:想!
师:在大家的桌上,老师提前泡好了茶。各小组成员的组长,请给组员倒好竹叶茶。
组长倒竹叶茶。
师:喝茶之前,给大家介绍古人喝茶之道。先看茶的颜色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黄色。
师:是的,黄绿相间。
师:接下来再闻一闻茶的味道?
生:十分清香。
师:最后请小朋友们来尝一尝。
学生按三步骤品茶尝茶。老师提醒:烫,要吹一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竹世界,探索了竹子的一些秘密。所有的小朋友都意犹未尽。回家之后,陪着家人一起喝一喝,并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
师:我们竹子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下节课我们继续通过竹筒饭,来了解我们“舌尖上的竹子。”
师生相互再见,课堂结束!
我的解读点评——
1.这是一节什么课?语文课?综合实践课?都不是!这是一节基于“书院课程”体系下的一年级“竹”文化的班本课程里的“项目式学习”课。
2.谁来上这种类型的课?语文老师。除此之外,围绕“竹”文化,科学老师可以上,美术老师也可以上。只不过,它们各自突出自己的学科特色。比如这节课,它突出了语文主题阅读的特色。且基于一年级的学情,老师巧妙地加入了识字和认字的环节,还着重了感受表达和语言运用。
3.这种类型的课一般上几节?根据一年级的课表,书院课程一般为两节。
4.课堂内容来源于哪里?同学们手中有一本通用的教材,钱峰编写的《万物启蒙 竹》。教材由学生自行购买。课前,由本班语文老师,利用午读时间,带学生通读读教材。所以,学生们对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学生在课堂的表现非常的精彩。
4.这堂课,学生可能会获得什么?探究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探究的基本方法,感受的粗略表达能力,竹的基本知识和茶道之法,小组互学互帮的合作能力,等等。
5.这堂课,教师都做了什么?这位老师真是多才多艺。显性看,老师玩魔术,唱歌曲,画竹子,打着快板唱儿歌。隐形看,引导学生认识竹子的组成部分、梳理探究认识的方法,了解竹叶的作用,领着大家学着古人的样子,品茶喝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预设和生成完美的合二为一,值得好好的琢磨琢磨。
6.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严丝合缝,起承转合,实在精彩!
比如,开篇,用魔术引出竹蜻蜓,由竹蜻蜓引出竹,学习竹的组成部分,直至得到“竹林”。看竹林,谈感受。由感受出发,设计具体的场景(小组课堂探究竹子),让学生深度思考,以问题(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了竹子的什么秘密)为导向,获得并尝试探究的基本方法(看摸咬闻听……)。
再如,通过认识竹子家族,过渡到用短视频的方式观看竹子的生长过程,进一步统整,形成儿歌,转化成儿童能懂、易懂和能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
再如,后半部分,老师选其重点,关注竹叶的作用,进而指向竹叶茶,学习古人为茶之道。
课的最后,老师提出新的兴趣增长点——通过竹筒饭,来了解我们“舌尖上的竹子。”听到这句话,不光是孩子们跃跃欲试,就连我也特别想品一品竹筒饭,感受舌尖上的竹文化。
7.一年级的孩子们素养高,感受力强,表达清楚准确。他们可是刚刚入学两个多月的一年级孩子?怎能如此?课后的评课,我才知道这其中的秘密。本班的语文老师说,刚入学,老师就对孩子们的点评、发言等课堂活动做了基于标准下的培训,在课堂上进行自觉自主的训练。反观我们,也许有这样的意识或行动,但,不细致,不坚持,也就没有我们想得到的效果。
总之,这堂课,可学,可用,可改,可变。最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另一种思路,让我们看到另一番可能。
听到有人说,它不适合我,我上不了它。
我说,改变不了自己(理念+行动),你永远不可能与“课程”牵手。即使“家长”做主,牵手成功,“离婚”风险也会大大增加,直至痛苦的“分手”。
常读课例,再解课程,试着实践,遇成功多总结,遭失败总自省,你会发现且遇到另一个自己。
那,江苏常州,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