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篇 座谈会
早饭结束,安排完孩子们的活动后,马老师邀我们一起座谈。首先,给我们分享了早上带孩子爬山和以爬山为例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上山要注意疲劳,下山有休息安全。当孩子感觉疲惫的时候,告诉孩子爬山的方法,即让爬山和呼吸配合起来,可以一个呼吸走1-2步。这个方法我有同感,这是比较普通但是很重要的呼吸法,不仅爬山如此,步行也可以如此,一天24小时都可以如此,该方法还有利于培养专注力,排出杂念,开发智慧。同时,教孩子们下山时,斜着走,这样更安全,且不易伤膝盖。
其次,指出家长在陪伴孩子方面存在的误区,即家长们多是关注孩子有没有受到伤害,受到委屈。所处的环境是不是危险等低层次的陪伴,缺乏有效沟通。其实带孩子去一个地方玩不能单纯看景色,还应该引导孩子了解这里的人文,地理,历史等,甚至让孩子热爱这里,融入到这里,让旅游成为提升孩子生命内涵的途径。马老师不仅仅是说教,他更是用行动来践行,他对这片藏区充满着热爱、也在切实的为这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时候。因此,家长也在用心听,还有课家长录制马老师的讲话。诚然,现在的家长都比较忙,和孩子的沟通比较少。但这都不影响家长对孩子开展高质量的引导和教育。家长如果能够利用好有限时间,开展深入而有效沟通仍然可以对孩子产生很大的积极和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家长适当做功课,让自己对孩子所面对的问题有思考、有积累、有引导,使孩子在生活的体验中能提升见识、丰富思想。
再次,对成功的诠释: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一般是指世间的功名利禄,世人往往把这些看比较重。有的人为了某些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去和别人竞争、有的人不顾对身体的伤害疯狂挣钱、有的人为了获得某种荣誉勾心斗角。成功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结果很可能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即便通过内心的挣扎、行为上的强取豪夺满足了当初的期望。当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开心,反而是内心疲惫的,甚至我们还不满足想着获取另一个所谓的成功;可想而知,无论结果好与不好,太过于执着最终成功与否,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这种成功在别人看了很光鲜、很荣耀,对自己而言确是确实很疲惫、很辛苦。马老师理解的成功是做事情过程中的内心体悟、心灵成长、思想觉悟等方面的进步,当我们真正陶醉在我们做事情的过程中,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就成功了,因为此时是投入的、幸福的、忘我的。甚至当我们努力一段时间后,发现我们的方向可能错了,我们之前的努力可能要白费,这时如果我们选择了放弃,这个放弃本身就是成功,因为我们没有在沿着原来的方向一直在错下去。对于在外的结果,我们应该秉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心态。马老师对成功的理解不是想当然的,这来源于他阅读大量佛教著作的体悟,以及践行宗教文化精神实际行动。在这方面,他是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马老师的心路历程:马老师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而且他的画也渐渐获得了业内的认可。按照原来的路子发展,他完全可以很富有,但是他发现一直画下去并不是他内心想要的。他热爱藏区这片土地,希望能在这里做些事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艺术需要首先面对现实”的内心推动下,他开始了一年一次的“一次野生”,他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让汉族和藏区的小朋友获得人生启迪,希望尽可能地改变这些孩子的一生、半生,让他们向后看,向内观;现在思,现时悟,让他们体悟成功的内涵,追寻自己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下午篇 家长们的野生
下午在东烈中学尕让校长和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家长们参观了附近的尼显寺及附近景观。尼显寺位于若尔盖县热尔乡夺巴村,建立于270~300年前,是西藏最久远的教派本教的寺院。尼显寺位于的扎萨格神山是佛教的24座清凉胜境神山。现在最新地址已经搬迁到山脚下,半山腰处的建筑为该寺的旧址。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吃水困难等诸多不便,寺院僧侣已经全部搬迁到新址。我们沿着新址往上爬,看到了小路旁边有好多通红的小草莓。这是我们意外的收获,我们走了一路摘了一路,吃了一路,激动了一路。并不是这草莓有多么好吃,而是找到了小时候在野外摘野果的感觉,体悟到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幸福。行至半山腰,布满野草的斜坡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暂且在这里修整了片刻。驻足草坪远眺对面的山头,发现山顶上的巨石好像一个老人依偎在草坪上休息并俯视着周边,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行至寺院旧址,一片纯木质结构建筑呈现在眼前,建筑整体保存还比较完好,只是现在已经废弃。世间的万物不外乎成住坏空,寺庙旧址在完成他的历史使命后也没有能够避免被遗弃的命运。
晚上观看小朋友结合藏区文化自编自导的话剧,他们表现的热火朝天。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内心也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