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记里的心灵强健之路
心,是用来碎的!
或许你会说,心都碎了还能活么?
可我想问你,躺着舒服吗?舒服啊。可是让你天天躺着不起来,不超过三天你就受不了了!况且强健的体魄,也是通过持续的有效训练才会拥有的,过程里少不了各种酸痛吧。
其实,心灵的强健更是如此!每一次心碎,都是刷新认知、整合人格的过程,也是强健心灵的最快途径!
不舒服,就是来提醒自己改变的!
那如何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坚韧有力呢?
一【关于强大】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无所不能”,而是明白自己只是个凡人,有所能亦有所不能。
正如《脆弱的力量》中作者对强大的描述:
“真正的强大不是你看起来多有力量,而是你是否敢于放下力量,敢于呈现自己柔软脆弱的那一面。当我们允许自己脆弱,新的事物会从里面升起。”
曾国藩在离开江西为父亲守孝的一年多里,走过了人生的拐点。自此,他的人生就发生巨大的转变。
此前他已是功成名就,凭借学识和人格魅力足以让众人拥戴。然而,实战的短板却让自己遍体凌伤。
庆幸得是,在他守丧的一年里,江西战场频传捷报,这才让他明白自己并非“无所不能”,何况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而曾氏的经历更是让我明白,“机会”有时候是个坑,但坑你的往往不是“机会”。
当你的能力和天赋无法与“机会”相匹配时,“机会”就有可能成为噩梦!
理解了这一点,我不再急于求成,期待自己一鸣惊人,或者做出“丰功伟绩”博得大家的认可。而是从认真的审视自己开始,做自己能力天赋所及之事,并做到极致!
如今,我时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哪些事情必须亲力亲为?
哪些事情可以求助他人?
哪些事情可以放弃?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的责任、能力边界以及欲望。
由此,我可以做出更利于自己专注和发展的决策。
二【关于反思】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因每日反思自己之过,才使出身平凡的曾国藩成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并且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
这让我想到“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
身处在精神和物质资源都丰腴的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难免会有各种焦虑和困扰,让自己感到茫然与凌乱。
近日从曾国藩的日记中,看到平凡出生的他身处善心荡尽、作恶遍地的时代,却还抱着悲天悯人之心,不禁感慨他的超凡之处。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唐浩明在点评曾氏的日记时提到,曾氏是一个好思索、好琢磨,同时又好总结、好归纳的人。无论修身还是治国,他尤为看重自身的品性,这一点从他的日记中就可以看得出!
他在使用洋人用竹子等材料制造的望远镜,看半里之外的人物如近在咫尺时,禁不住赞叹“因思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
这让我想到如果我能提高行动和反思的密度,并持续做到,那会发生什么呢?
19年的5月,每当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常会反思或者输出思考后的感悟。这一组动作,不但使我的行动力越来越强,还让我有更好的应变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伊文说,写好作品的关键不在于写而在于思考和实践!而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要做到极致,都离不开思考和践行。
三【关于成就】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立志成为圣贤之人,他一心一意地去钻研学问,追寻圣贤大道。正因如此,他才有能有“大清圣哲”之成就。
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中心的创始人古典老师曾提到:有的人追求生命的高度, 有的人追求生命的宽度,有的人追求生命的温度。而我就是那个没有太大的野心、没有太多的奢求,却努力追求温度的人。
在我看来,一个人最伟大的成就,并非拥有巨额的物质财富,也非在事业上创造出丰功伟绩。
在我看来,成就了多少人。让你身边的人,因你而变得更加优秀、更热爱生活、更强大,那才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大褒奖。
于是,我习惯了常常关注身边的人,我不一定随时都在,但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我一定会在。
今日翻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行文字引入眼帘:
“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中这正渴望的成功。”
是啊,我最大的渴望,就是成为身边人的“知心姐姐”,像全球知名身心灵导师奥南朵那样,给人们带去智慧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