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并不神秘,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读懂它
关于时间,为孩子创造自律的潜意识
对于家有小升初、或初升高孩子的家长来说,分秒必争已是常态。
孩子学习后的休息时间,我们往往是以分钟为单位来计算;上卫生间的时间、吃饭的时间、说闲话的时间,都是卡着分针定时提醒。
一旦遇到哪一项超时,我们便心急如焚,在心里想着这几分钟又能背几个单词、又能做几道数学题、又能背几个化学式......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大致如下反应:
要么会苦口婆心的说:时间到了,现在时间真是太紧张了,你要学会抓紧啊;
要么会和孩子讲条件:快去写作业吧,要是你能又快又好的写完作业,我奖你休息30分钟;我奖你玩一个小游戏;等等。
要么会严厉的说:每次休息二十分钟,哪儿有这么多二十分钟让你休息;
还可能你直接把孩子拎起来:去写作业,哪儿有这么多条件可讲!
这样做的结果无非三个:
第一,孩子的情绪特别烦燥,就是和你对着干,你让他去他偏不去;
第二,孩子学会了因为作业的事情与你讨价还价,你承诺的若做不到,可有得你们吵的了;而且孩子会形成这样的潜意识:我的学习是可以讲条件的。
那么长久的危害就是:当没有条件可讲时,他便不再学习了。
第三种情况,就是孩子带着情绪去学习了,学习时间一小时,至少有15分钟花在平复情绪上,其实当真是得不偿失。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潜意识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
我们来看一组对话案例:
孩子:老妈,我做完一套了练习,现在要休息。
妈妈:你现在很历害了,这次写了一个多小时都没休息。
(其实是一小时差一点,稍稍夸张,传达出两个信息:1,你自己安排的学习,妈妈并没有盯着你;2,在妈妈的心目中,你就是这么个自律的孩子,没到一小时我都以为到一小时了)
孩子:我这次是以内容为一个作业单位的,没看时间。
(孩子有点儿得意的说自己的计划,已经接收到你发出的积极信号)
妈妈:不错啊,我怎么没想到呢,看来还是自己安排好。
(再次传递出对孩子自己安排的认可。)
孩子:我觉得也是。
(孩子完全接受到你发出的信号,心里埋下自己安排自己时间,并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意识)
妈妈:休息吧,这次休息准备多久?
(妈妈没有说自己的意见,但长期的习惯积累,母子两人心里有对时间的底限。ps:若是完全不想学习的孩子,母子没有时间的默契,这一招就不管用)
孩子:那......就15分钟吧。
(孩子平时是休息10分钟,所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后,为自己谋了5分钟的权益)
妈妈:(惊喜)哈,我还准备让你休息20分钟呢,刚才一小时一动没动,还是挺辛苦的。看来对自己要求比妈妈的要求更高。
(妈妈传递出的信息:孩子对自己要求严格,15分钟是个很合理的数字)
孩子:那当然,你太心软了,这样不行。
(孩子接收到妈妈的认可,也同时在自己的大脑里写下这样的潜意识:我的决定是对的,是被妈妈支持的,我对自己要求比妈妈高。)
这次沟通到此结束,15分钟后,孩子主动起身去学习。
在休息时间这件事上,孩子原本的意识是:我很累了,我需要休息,要是能说动妈妈让我多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这是平时与妈妈沟通好的孩子的状态。
还有一类孩子会是这样的潜意识:一会儿妈妈一定不让我休息超过15分钟,我非要,就不听她的。
这是平时与妈妈对抗习惯的孩子的状态。
而无论孩子原本的意识如何,我们要做的不是强化、不是指责,而是用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新的潜意识:
妈妈认可你自己的安排,你是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孩子,妈妈是支持你的。
当我们将这个潜意识写进孩子的大脑后,通过不断的反复与强化,成为孩子真正的潜意识,并由这股潜意识来支配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所以,创造一种积极的潜意识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你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基础,同时你基本了解孩子的状态与反应,并做出适当的意识创造。
而运用此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孩子原本的想法是什么样的。
只有了解,才能取代,否则就会形成对抗。
关于运动,关心孩子的身体胜于学习,制造安全运动的潜意识
孩子出去玩得黑汗水流的回来,累得倒床就睡,什么作业、什么复习全抛在脑后;
我们看到这样的他们,心里几乎是崩溃的,复习时间多紧张啊,一玩一睡,一整天就没了;
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是一边唉声叹气的听之任之?还是强势的要求孩子必须完成多少作业再休息?
叹声叹气听之任之,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下次遇到,依然如故;
强势的要求孩子必须完成多少作业再休息,实际他已经是超限工作,难以达到效果。
我们建议的方式:是问清楚孩子具体不适的部位,然后告诉他这是由于短时运动过量造成的。
如果平时能够增加一些相关的运动,就能增加短期大量运动的适应性;同时诚恳的告诉孩子:短时运动过量,会造成运动受伤,是件很危险的事。
孩子当时的状态是:很累、需要休息、什么也不想干。
我们制造新的潜意识给孩子:很累是因为运动不当、是因为平时运动不足,我很关心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因此受伤。
结果同样是孩子要休息了,但你放进他潜意识的影响是安全运动,而不是他又浪费了多少时间的负疚感,或对抗情绪。
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理解孩子,真心的关心孩子身体大于学习。
制造新的潜意识,还用于心理治疗
有个咨客来信这样说:
老师你好,我的个性内向,表达能力差,有人际交往障碍症。
我童年发生过一件对我影响很大的事:童年家里一直很穷,而有一次发大水,别人家的东西都抢出来了,我们家没有,全被淹了。我自己也差点儿被淹死。
自那以后,家里更穷了,我也更加自卑了,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在帮家里种菜养猪,从不和人说话。
……
还有许多关于个性内向、不自信,以至影响成年后生活、工作的例子,我就不全文展示了。
总之这个咨客的意思,就是他的个性源于童年的一次自然灾害,而这个性又影响了他成人后的生活与工作。
看这个咨客的来件,知道他是看过一些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了解童年事件以及原生家庭的一些概念,并将此看成影响自己终身的力量。
后与该咨客通话,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如此:
第一,没有业余爱好;
第二,不看书,专业和休闲都不看;
第三,所谓与人沟通有障碍,也不过是别人说什么他搭不上话,又担心说错了露怯,索性不说。
……
还有其它事实,在此不再一一罗列。
根据这个情况,我完全忽掉他所说的童年穷困与洪水因素,只将杨绛先生的一句话送给他: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具体解释为:
没有业余爱好,所以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不钻研本专业更深的业务知识,所以有升职机会你把握不住,这与人际没半分关系;
不读书不看新闻,与别人没有共同语言,你当然会不自信,这与你的个性没有半毛钱关系。
忽略掉童年事件给他带来的自卑与人际退缩反应,将新的潜意识植入他的大脑,让他相信:他的问题只要多读书、发展业余爱好、在专业里深钻、学会做个有趣的人,就可以改变。
童年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可回头重新经历而改变;我们创造一种新的、可以用行为的改变达到意识改变的问题,以帮助他拥有与人交往的技能。
只要他相信个性是技能可以改变的问题,他的问题便足以成功的解决。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潜意识我们都要与之对话,我们要做的是,放弃那些我们不可改变的潜意识,然后制造一个新的潜意识植入头脑中,而这个新的潜意识,可以用行为来检验。
对待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可以用这个办法。
潜意识并不神秘,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读懂它
关于潜意识,学术上的解释为:
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不学心理学的普通人,当然用不着了解得这样专业,我们只需知道:
我们常说的心理暗示,就是与潜意识对话的一种。通过这样的对话激发潜意识的能量,让这股我们常态下不能控制的能量,为我所用。
实际情况是:制造潜意识、并将新的潜意识植入大脑,并让其为我所用这样的技术,我个人认为:自我使用的效果不佳,我们大约还没有抗衡自我潜意识的能力;而由他人、一个信任的人来做此事,效果会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