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圈有一个功能,叫做只显示6个月以内的动态。知道这个功能,纯属偶然。
和朋友在外面逛街歇脚的时候,我问她,你是不是把之前的朋友圈都删了,我怎么看不到了?
她愣了一下,没有啊。随后手机解锁翻给我看,页面里有不少之前的内容。可是在我这里,就只有两篇动态,再往下就是一根冷清的横线。好像在说:生人勿进。
我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朋友圈可以勾选显示动态的时间节点。好奇去翻了其他几个朋友的朋友圈,无一例外,要么是空荡荡的横线,要么只有寥寥几篇,完全藏起了当时的花花世界和精彩纷呈。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边很懂这种半进半退的自我保护感,一边又觉得很唏嘘。
往前数两年,明明我们都是连屁大点事都要发个状态,满世界宣告存在感的莽撞少年少女。
外卖吃到虫要发个状态,上课被不喜欢的老师点到答题要发个牢骚,去图书馆要拍两页书打个卡,就连每个月一号都要摆个横幅在朋友圈迎接。
可一转眼,所有的动态都跟天边的流星似的,百年难得一见而且嗖的一下就消失无踪了。如果没有及时刷到,第二天你可能就看不到那条动态了。
想找一天好好翻翻对方的朋友圈,关心一下他的生活吧,却只留下一道空白的横线,硬生生把你挡在门外。
说实话,你也未必多关心对方好与不好,只不过原本有一扇窗可以用来窥探对方的生活细节,满足你的好奇心。现在这扇窗突然关上了,还在外面钉上了木板,封的严严实实的,多少有那么点愕然和不习惯。
02
上班之后,我发现自己习惯说:好的。有时候朋友之间聊天也会不经意的带出这两个字,事后挺恨自己这样说的太过疏离和官方。
前两个星期骑车被撞弄伤了腿,我是一路想哭忍着,想哭忍着爬起来骑到了公司。吃过饭实在忍不住请假去了医院,办公室里没人知道我腿弄伤了,回家我也只对爷爷奶奶说不小心磕到了,没多大事。
在医院的时候收到April的消息,要写一篇稿子。我一边拿着拍片的单子,一边回复她,好的。然后回家打开电脑,整理内容沟通和下笔。
我发现我没有一点想要跟人倾诉的欲望,比起让大家来关心我,我更希望这件事能悄悄地过去,一两个礼拜后我才顺便跟朋友提了一下。
最近聊天的时候朋友提议交换倒霉的故事,讲到最后才觉得,其实谁都没有觉得对方很倒霉,连我自己都觉得我的故事很没劲。
有种怅然若失感,期待着重磅出击能得到相同力道的回应。其实虚无缥缈的,连出手的影都没抓住。
朋友说,可能是价值观不同吧。我想也不是这样的。
03
托尔斯泰曾写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也曾有过一句类似的不正经名言:美都美的千篇一律,丑却丑的千奇百怪。
说白了,每个人都有某个时间段的糟糕和不快,感同身受这种事毕竟奢侈难得。失恋的,失业的,生病的,亲人过世的,工作不顺的,摊开了说都是一地鸡毛。
古龙的小说里讲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小江湖,但其实我们有的选的。
只是过去更喜欢分享和倾诉,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不太愿意剖开生活细节的年纪。江湖虽不易,可展出那些悲欢离合也无所益处,索性封起部分朋友圈,当作自己坚强的壁垒和铠甲,留你一个“我很好”的臆想。
没办法评价这种转变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只能说,我们已经行至可以不靠外在关注和安慰就能悄悄走过糟糕的年纪了。
偶有聊起,大家才会抖出暗夜里流过的眼泪,心痛和气愤,却都撇过细枝末节不愿多谈。那些明里暗里的烦恼和痛苦啊,辗转在脑海里,踟蹰在对话框,最终还是留给自己消化。
能够感同身受,当然很好。如果不能,也没关系。毕竟,所有的事都「会过去」。
我是May,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