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中午,小女儿玩耍着从柜子里翻出老相册,我偶然看到27年前,爸爸和我在苏州虎丘的照片。于是,我翻拍后留在了朋友圈。
我这样表达对父亲的爱,在17年前,是想都不用想的;即便是在5年前,甚至1年前,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17年前,我毅然在大学志愿里全部填报了西安的学校。在与爸爸极简的几句沟通后,他同意我去西安,我答应他第一志愿选报英语专业。虽然,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同意我去离家1200公里的城市,亦如,他也不是很清楚我为什么更想学心理学或者新闻学。一切就在那个下着雨的下午,我和爸爸并排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完成了一次平和的谈话,也是极为罕见的一次。
那时候,作为青春期的孩子,我心里有万千种理由,无法与父亲沟通;我也用了万千种不友善的方式,表达了对他的不满。
第一次离家那么远,爸妈一起送我去西安。到学校安顿好,我都不愿意让爸爸进到我的宿舍。妈妈告诉我,他们在西安的那几个晚上,学校招待所的地上满是烟头…大三的时候,我似乎与他的关系并没有因为距离而缓和,而是越发剑拔弩张。我连着写了几封信寄回家给他,通篇都是表达对他的不满,只在结尾轻飘飘说下保重身体。大学毕业后,工作,结婚,人际交往,养育孩子,转眼13年,我的每个选择和决定,都没有得到过他的口头认可,赞赏就更不可能了。似乎,我做什么,怎么做都是不对的,不能达到他的期望的…同样,爸爸在我心目中,也是那么不完美,那么不可理喻…
而这样千沟万壑的代沟,其实是与他对我的教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80年代初,父亲从部队转业回地方后,晚婚晚育在30岁才有了我。而他也在尝试各种方式而无果后,接纳了此生他只能有一个女儿的现实。我后来一路经历了他的宠爱,陪伴,也同时接受了严苛,打骂,高要求。这样的方式,成就了今天的我。
成就了35岁的我,终于有勇气,审视了过往,接纳了各种不完美,不断养育出更好的“内在小孩”,在心里逐渐与父亲和解了。
在教师节,大家以各种方式向老师们致以问候和祝福的时候,我想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这个层面,我们说,只要身为父母,就是“教育工作者”了。
身教大于言传,在父母身上,体现的更加深刻,淋漓尽致。记得当爸爸将我考的88分的数学试卷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那一刻,当爸爸因为嘴馋的我吃了邻居家的包子,罚我长跪那一刻,我的伤心,自卑,沮丧,痛…让我同时也在内心做了一系列决定,包括终将有一天,我要远远地离家,独立。因为我接受不了他爱我的方式和方法。虽然太多时候,爸妈都是说揍我是为我好,教训我是为了我长大不被人教训…那时候我还决定长大了,要做一个耐心的,好好说话的妈妈…然而,常态稳定地“做个耐心,好好说话的妈妈”对于一路倔强成长起来的我来说,有多困难,只有我自己知道。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无法控制地责骂孩子;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持续地保持平和…
如冰山一角,我们看不见的水平面下面,是更坚实的冰山底层。而我们看见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的行为,都是冰山浮在水面的;而内心深深的信念,指引着我们做出每一个决定。当我们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被需要的时候,我们就会表现得自信,乐于合作,善于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当我们相信自己是无用的,可有可无的时候,我们就会表现出冷漠,不合群,焦虑,暴躁…而这一切,都是有可能在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的,只是你是不是懂得并接纳了这些不完美的存在。
在今年的教师节,我重新回归了老师这个职业群体。我找到了一个可以支持我下一个阶段职业生涯的点。我用35年体验了一个孩子的感受,用11年体验了一个母亲的感受,深知得法的教育,首先来自于每个父母的自我成长。而在当今,我们面临着与父辈们一样大的教养焦虑,因为我们很多新知父母也在面临着各个年龄阶段的挑战和困惑…
在这里,我想祝我们已经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