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的,早晨五点多就醒了,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了,于是我便从床上爬起来,拉开窗帘,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夜景,享受与白天的吵闹截然相反的宁静。
夜很静,小巷子里灯光暗淡,没有车辆穿梭,没有刺耳的鸣笛,没有摊贩的叫卖声,也没有来来往往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行人。窗户对面的居民楼,静静地矗立在夜幕中,似乎和人一样睡得很香,整楼的窗户大多都是暗的,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
不过,我看到,只有一楼那家卖馒头和面条的门店门敞开着,依然亮着灯,在我的印象里,每天亮灯最早的都是这家门店。
这家店是一对中年夫妇开的,我是地道的陕西人,喜欢面食,常常上他们那儿买馒头和面条,对他们都不陌生。
他们的店里的布局很简单。一进门,看到的是一个玻璃柜台,一个日光灯管嵌在面玻璃的下面,把柜子里面照得白亮亮的。加工好的不同样式的面条,有条不紊地排列着,有刀削面,柳叶面,棍棍面、菱形面片和细面,细面,又按照粗细的不同,也不下四五种。柜台上堆满了四个一袋的馒头和烧饼。
柜台的里面,一道门之后,是他们的加工作坊,面积大约五个平米左右,常常可以看到店主人在一个压面机旁边不停地忙活。再往后,一扇门隔开的,是他们生活起居的地方,吃饭、睡觉全在那儿。可以说,门店既是他们做生意的地方,也是他们在这个城市里的家。
这对中年夫妻,老家在离这儿不远的农村,大概六十多公里,他们在这儿已经干了好多个年头,这个小区建成后,他们算是第一批入驻的商户,这与其他门店一天两头换匾额完全不同。
他们每天总是穿着一个蓝大褂,上面沾满了面粉,差点和白大褂无异了,脸上总是像搽了太多的粉底,眉毛也染上了霜。他们本来不大的年龄,让面粉着实给提高了不少。
夫妇俩的生意,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客户基本上固定,主要是小区的老主顾和一些上班,顾客中中年夫妇居多,他们往往上了一天班,有点累,回家懒得再在厨房里大动干戈,只想在路过时顺便买点面条,花个几块钱,回家自己煮一煮,随便下点青菜,对付对付,就是一顿饭。
除了零卖以外,夫妇俩也给附近的一些企业食堂、街上的饭馆和大型超市送货,我想,这或许应该是他们挣钱的主渠道,否则,每天零买的人实在不多,如果仅靠这点人流量,估计养房租都有些困难。
看着男主人每天骑着他那辆电动车,后座上驮着一兜兜馒头和一筐子面条,跑得那么欢,生意应该是不错的吧?否则,他们也不至于每天这么起早贪黑地忙活。
这种生活节奏,是许多饮食行业的常态,他们得踩着点,和着人们三餐的节奏,否则,生意会大受影响。早了,要考虑怎么保鲜,晚了,顾客一般不愿意等,这就是他们从不抱怨,也很少发牢骚的客观原因,他们总是默默地用自己的汗水和双手,努力地维持自己的生计,支撑起了一个个普通的家。
我突然想起了网上曾流传的某留美博士,露宿街头,到处流浪,靠别人接济生活;也看到过国内某名校毕业生放下身段,在网上卖猪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我把这两件事这样比较,不是说让所有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去放下自己的专业,去卖猪肉,只想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只要不懒,不眼高手低,老天总会给你赏一碗饭吃的,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句话倒是真的。
无疑,正是许许多多像这对中年夫妇一样的人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多少年如一日的默默劳作,无怨无悔,才让我们这个社会平顺而顽强地一步步向前发展。
嗨,睡不着觉,看了一眼馒头店的灯光,就瞎想了这么多,既然想了,不妨就把它记录下来,遂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