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金桂吐香,今天,英民中学迎来了内黄县的教育同仁们。根据校领导的安排,我做了一节语文课。
接到通知之后,我就一直在纠结,不知道讲哪一课。最后,我还是决定讲《创造学思想录》。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其实,本单元的其它三课我都讲完了,之所以这课没讲,是因为一直不知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索性趁这个机会,将这一课拿出来,以求各位听课专家们的指正吧。
这是一篇思想录,共64则,本文节选了8则。本文虽然是一篇议论性质的文章,但通篇都没有明确的观点,作者只是对生活中的实例、小故事、名言等进行了思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习这样的文章,应该如何定位呢?
反复研读文本之后,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熟读课文,能结合实例,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二是深读精思,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体会“思想录式”文体语言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质的文章,语文课标要求,初中生来“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与材料”,因此“找出并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怎样突破这个目标呢?我设计的问题是:这八则随想都没有明确的观点,请浏览课文,任选一两则,在段末提炼出一个“论点”句。为了降低难度,我还给出了一个示例:(第二则)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就是摆脱习惯性思维,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
这样设计,与我们班的学情有关。进入九年级之后,我们开始学写议论文,并强化训练材料作文的写作。但学生总是不能严谨地表达观点,因此我想用这种方式来训练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
因为每则思想录都没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甚至没有关键性的词语,作者只是陈述事实,因此学生提炼的论点仍是在原句上打转转,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触摸到作者的本意,我只有一再引导,学生才勉强说出“打破思维定势”、“透过现象看本质”等高度概括的论点。这个环节,学生走得踉踉跄跄的,我必须不断伸出拐杖,他们才勉强在文本中站稳了脚跟。
设计赏析语言的目的,其实是引导学生体会思想录的语言风格,学习由生活现象或阅读所得,引发自己的思考,随时记录自己思想的火花。怎样达成“赏析语言”的目的呢?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几则思想录,不仅在内容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请任择一则进行赏析,批注在课文中。并给了示例:比如第五则,先引用“人们”的话,论述人长大后往往会失去想象力,然后引用毕加索的名言,与“人们”的话形成对比,强调了保持想象力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备课时,我还预设了种种答案,比如:①运用比喻。第1则运用比喻,生动说明在发挥创造性思维时精神“放松”的必要性。第6则运用“你的箱子”来比喻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生动地说明了摆脱习惯性思维的必要;②运用小故事。第2则亚历山大解高尔丁死结的故事,不仅生动形象,富有传奇色彩,还能发人深省;③运用生活实例。第7则,农民看铁路,第8则,铺设人行道。这些例子都典型鲜活,颇为动人;④引用名人名言。第4、5则引用毕加索、格奥尔等人的名言;⑤多用设问句。第3则,运用了三个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引发思考,有利于开拓思维。
学生大多是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回答的,比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我只好再次讲述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生活的感受,以此引出后一个环节的小练笔。
现在再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其实自己在这道题上寄托的用意,和这道题是背道而驰的。赏析语言和思想录的文体特点,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自己却硬想让学生在赏析语言的同时,体会思想录的写作方法,以此树立“随时记录自己思想火花”意识,这种想法,自然是无法达成的。
小练笔则是让学生仿照课文这种写法,回忆自己看到的生活中的现象、实例,或读过的故事、名言,认真思考,试写一则自己的“思想录”,一百字左右。我在下面巡视,发现学生写得很精彩。但时间太紧了,只展示了两位同学的练笔,就连我自己提前写的一则,也没来得及展示。
反思这节课,有优点,也有不足。、
导入时,我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穿越到十年后,自己研究生毕业要应聘,我扮演面试官,学生扮演考生,让他们把梳子推销给和尚,推销得多者录用,以此引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我先让同桌之间一人扮考生一人扮和尚进行模拟,然后在说服我。但是,有一个学生读过这个故事,迫不及待地喊出了方法,我封他为“创新达人”,他特别开心。
学生提炼论点时,我板书了“突破思维定势、想象力、放松、看本质、按规律办事”等关键词,小结时,我再次重复了这些关键词,和课文题目一起,板书为蝴蝶的形状,告诉学生“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破茧成蝶,在创造的天空美丽飞翔”,比较有新意。
但也有很多不足。时间处理不当,前松后紧,导致小练笔创作和展示不充分;第三个问题设计不当;评价语不丰富;对于学生的回答,点拨、总结不到位......
正如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一样,教育史上也没有完美的课。正因为有了缺憾,才有了不断改进的动力。祝福自己能够在不断的改进中提高自己的备课、上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