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那时候还没有网络,通过电视看影视节目快捷方便且享受。记得每到周末,准时打开黑白小电视,收看央视转播的一候不同程部韩国爱情生活剧:《爱情是什么》。
每周只播放一集,仅仅看这个名字就很有趣,何况电视剧拍得活色生香,真的不错。
那么,作为司空见惯的爱情,每天都有各种爱情故事发生,每人都在不同时度体验着,到底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而不是流于一般人的看法?
这里还是一个基本理念,先知道爱情不是什么,才认识爱情是什么!
爱情不是什么
首先爱情不同于婚姻。
婚姻是社会现象,是法律事务,是契约表现,这是社会接纳、法律认可、契约形式的两个人的特殊人际关系。
而爱情则是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和婚姻是不同的,虽然千丝万缕联系,而且一般认为先有爱情再有婚姻。
需要区别的是,有爱情就有婚姻吗?婚姻存在就有爱情存在吗?事实上维系婚姻的不仅有爱情,更多的是责任!
其次,爱情不同于激情。
爱情的定义里没有认同同性恋,但指出爱情是高级情感。这里的高级是相对低级而言,也就是说人是高级动物,有别于低级动物。
我们知道感情包含情绪和情感,二者原本一体两面,不过一般认为情绪是动物也有的,而情感则是人类才有的。情绪包括三种,心境、激情和应激,比较表面化,易变化,而情感深刻化,稳定。
这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解决婚外情困惑。
比如,问婚外情是否是激情?同意后指出激情是情绪,是低级感情,动物也有的,爱情才是高级情感。
这样处理不是道德评价,心理学不去评价好坏对错,目的是打破看似美好的婚外情,变得现实起来,否则都认为这是美好的东西,都不会舍得打破揉碎抛弃。
爱情到底是什么
知道爱情不是什么,由此才可以说说爱情是什么。
社会交换论认为爱情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包含物质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各种因素。具体是4阶段:取样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类似初步筛选、接触好感、固定交往、走进婚姻。
另外哈特菲尔德对爱情分2类,认为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恋爱时候激情爱为主,婚姻中伙伴爱为主,伙伴爱是“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赖,像亲人一样,稳定一些。”
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提出亲密、激情、承诺组成。激情爱理论解释为沙赫特情绪三因素理论,认知解释导致。
用精神动力学视角看,爱情是“自恋加投射”。关系简化为,“我爱你,与你何干”!
爱情是美好的,也是现实的,美好在于这是高级情感,说是人才有的并不准确,准确说是有心人才会有的;现实在于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个体是各种情欲需要的集中体,马斯洛需求理论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