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

本世纪初有一部叫《洗澡》的电影。

电影的叙事中心是代表传统庭的父辈与代表现代观念的子辈间的心灵冲突,而最终以子对父的全面认同,取代了父与子的隔膜。电影折射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矛盾的。电影中有许多和澡堂有关的场景:

一位女士在洗澡的时候,被突然闯进的歹徒抢下了脖子上的金项链她勇敢地追了出去,却从此成为世人的笑料;

一个丈夫因为阳萎日日与妻子吵架、闹高婚,不得不住进了澡堂,不料却因此而治好了病;

一个有心理障碍的胖个青年, 却只能在澡堂里完美地用意大利语唱出《我的太阳》;

一个即将出嫁的陕北少女, 为丁洗一个“出嫁澡”而奉献出全家的口粮。 结婚后她的心上人立志在北京开一个澡堂;

那是旧皇城根下平民社会的一个大写真,澡堂成为这个时代芸芸众生们的一方充满生活乐趣的天堂。导演张杨以现代的手法演绎这些平凡的市民在现代与传统的转型中的无奈和企盼,但那些浓得化不开的人间亲情却在这澡堂内外挥测。

《洗澡)展现的是“洗澡与洗涤人的心灵的关系”。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沐浴的传统。《山海经》中记载了羲和、常羲为太阳和月亮洗浴的故事。身体肮脏或者洁净的需要,有时源于社会风尚,有时是为了灵魂救赎,有时则是某种特殊的社会道德禁忌在发挥作用。在中国古代,仕途不得志而又怀有满腔报国热情的隐士往往都很注意个人身体洁净,很多人甚至到了洁癖的程度。晋代陶渊明被世人称为“清莲居士”,而开创浪漫主义先河的屈原更是自比鲜花美人,为的也是一个“洁”字。在满世皆浊之中,他们仍要保持自身的“洁净”。想我身居北方农村的父辈及祖辈们,“时时与土地为伴,日日饮馔二两土”,洗澡却并非家常便饭。一则是缺水的缘故、二也是生活习惯使然吧。北方农村人真正的“洗澡”也就是出生后三天的洗礼----“洗三”,其它如“新婚”、“入殓”皆是以擦洗为主,算不得为洗澡。

西方宗教的洗礼仪式中,受洗人要浸入水中,或是被泼洒圣水,以洗涤消除其罪业,才能接纳进入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要通过清洗以保持身体的洁净。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被唤起不道德情绪体验之后,有身体洁净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而且身体洁净之后不道德情绪体验会降低。

由于人类不仅倾向于避免同道德污损的人和事物有身体接触,而且也有靠近、接触洁净者的心理倾向,因此,人们不仅人努力“擦掉”不道德行为留下的情绪道痕迹,而且也会避免圣洁、高尚行为留下的情绪痕迹的移除,这就好比俗语说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余香”是人们自己不愿意洗掉的,对其具有保留的倾向。相反的,在人类语言中,这种道德—洁净的隐喻经常是和特定身体部位相关联的,如“这个人的手不干净”是指一个人经常有偷窃类的不道德行为,如果说“这个人嘴臭”是指此人常说有悖道德的脏话。所以说这些人的手和嘴巴最好经常清洗。

时至年关,我们免不了要浆洗浆洗,况且知道了”清洗”还有这样的隐喻,我们不防认真一点,或许平日里的“洗洗睡吧”不足以震撼心灵,那就让我们放松心态、将身体浸泡在水中,来次“洗礼”----迎接全新的春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奔波川流数百昼夜,终有一日回到家中。很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洗个热水澡。 而这一通沐浴,清洁身体只是其次,它更像是一...
    可惜无声阅读 11,465评论 0 5
  • 又是一年腊月二十九,打扫完所有卫生,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洗手间洗澡,心里隐隐的痛。 八十年代末,我六七...
    DearSunshine阅读 3,973评论 4 1
  • 洗澡这件小事,几乎每天都在做,有些人洗澡是为了清洁;有些人洗澡是为了例行公事;有些人洗澡是为了享受愉悦与放松……不...
    若水_086阅读 7,755评论 40 28
  • 花开有声音吗?好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不过怎样也想不出任何头绪。或许,没有吧,花开怎么可能有声音呢?...
    丁以非阅读 1,865评论 0 0
  • 转眼间,白驹过隙2015年就要过去了,2016年紧接着大步走来。
    Yadong186阅读 97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