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发布了一则招聘公告,就工信部所属10家事业单位开展2025年度公开招聘工作,公告截图如下:


大家可以下载附件“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事业单位2025年度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表.xlsx”查看所有岗位信息,和我们软考有关的是工信部教考中心的招聘:

我们可以看到岗位职责:
1.研究、制定考试技术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
2.组织开展考试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实施;
3.撰写相关技术研究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及实施方案等。
同时要求博士、具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可以预见软考对于实践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里我们回顾一下这两年软考的改革动作,对软考后续的改革做一个合理推演。
软考改革回顾与影响分析
自2023年起,软考经历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使其更加贴近计算机类专业考试的实际需求,无论在考试形式、内容安排还是考试目标导向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1. 从笔试到机考:顺应信息化趋势
首先,最显著的变化是考试形式的转变——全面从笔试过渡到机考。这一改革不仅符合软考“计算机类考试”的定位,也提高了考试的效率与信息化程度,更加契合当前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趋势。
2. 考试频次调整:技术类强化,管理类压缩
其次,考试安排也做出了结构性调整:技术类科目保留了一年两次的考试频率,而管理类科目(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则缩减为每年一次。虽然这一变化引起了一些考生的不满,但从国家对高端技术人才日益重视的政策导向来看,这样的调整无疑是对技术能力评估的倾斜,体现了更强的专业导向性。
3. 两科合并考试:时间分配更合理
第三项改革是将原本分开的“选择题”与“案例分析题”合并为一场考试。这种“联考模式”使得考试时间更加灵活,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选择题与案例题之间合理分配时间,尤其缓解了以往案例题时间紧张的问题,整体提升了考试体验。
4. 考试内容深化:模板时代终结,能力导向凸显
最后,从考试内容角度看,软考也不再是“背模板”就能通过的考试。曾经依赖套话范文就能轻松过关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尤其在机考环境下,题目更加灵活,考察更重实战理解与综合分析能力。如果仍沿用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很可能出现论文题得分极低、总成绩难以达标的情况。
从招聘岗位要求推演软考改革趋势和影响
我们可以从考试内容和考试技术两方面做出预测,内容方面,技术相关知识点可能成为重点,特别是近期火爆的AI技术,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近年来已推出“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认证(初级/中级/高级),考核内容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以及AI在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对软考的影响:软考可能新增AI相关的知识点,例如系统架构设计中融入AI解决方案、项目管理中的AI工具应用,以及AI开发常用Python、TensorFlow等常用技术栈,考生需关注官方考纲更新,这部分内容特别容易出现在选择题,需要大家补充学习AI基础知识,对于市面上的AI工具要有所了解!
第二块是重点,考试技术升级,可能有几个方向:
多模态阅卷系统:流程图识别、表格识别(论文附图)与文本分析的混合评分模型。
基于AI的论文查重:采用AI+行业知识图谱的方式,通过语义相似度分析实现概念性、句式模式类查重(如架构设计思路复用检测),对论文的逻辑性、技术深度进行语义分析,减少人工阅卷主观性偏差。
智能监考系统:通过视频行为行为模式分析,构建异常作答行为预警体系。
考生需注意答题规范性和逻辑连贯性,避免口语化表达或结构混乱,直接套用范文模板或AI生成内容可能导致重复率过高,甚至被判定为作弊,建议在论文中融入真实项目经验,避免通用化表述。
关于近期软考办动态的观察与总结
从近期软考办公室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软考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并持续向纵深发展。无论是前期赴西安开展的实地调研,还是当前面向具有实践经验的博士群体开展技术岗位招聘,均表明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考试体系的创新路径,致力于推动软考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
可以预见,随着考试技术的不断优化及管理机制的持续完善,未来在国家级考试中心的统筹指导下,软考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的协同联动,充分挖掘软考证书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提升其整体含金量与社会认可度。
此外,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投入与政策倾斜,软考作为国家级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