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的思维方式,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远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
最近的生活状态是比较焦虑的,主要是现在做的事,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如果一直保持最近的状态,我可能会与期待中的自己越来越远。越这么想,就越觉的现在做的事失去了意义,可又一时找不到更好的替换方式,那么还得继续面对无意义,面对无意义又继续怀疑自己……我就用这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把自己打倒,这两天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老感觉做什么都很无力,都对改变自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这就是一种远的思考方式,意义是大脑中固有的抽象概念,未来的自己也是建立在大脑现有规则之上的想象,它们都是大脑被已有规则困住的表现,并不是现实。
而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当下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又愿意在其中挑选哪部分来做。也就是近的思维方式。
远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概括和抽象化的,当我们用这种方式思考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除了自我厌恶和自我谴责,我们对此也无能为力。而我最近的状态与此完全吻合。
怎么来学习近的思维呢?
陈海贤老师总结了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自己的评价,少用形容词,而尽量用动词来描述正发生的事情。
例如“我是一个焦虑的人”可以转化为“我最近有时候在思考,有时候用娱乐打发时间,但就是没有用实际行动去学习和改变”第一种语言把自己固定在了一种状态里;而后一种语言在描述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清晰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例如“我很内向,每次遇到人都很紧张”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遇到哪些人你容易紧张,遇到哪些人不会呢?在什么场合你容易紧张,什么场合不会呢?在与人相识的哪个阶段你容易紧张,哪些阶段不会呢?最近你在跟谁交往呢?感觉怎么样呢?”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在用远的语言思考时,我们总是先去判断一个事情的结果,评价一件事有没有用,再来决定要不要做。
在时间上,先有做事,然后才会有“有用没用”。
很多时候,“有用没用”只有等做完一件事才会知道。可是,正是我们头脑中预想的“有用没用”的结果,让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