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生来就害怕孤独的人,原以为不是这样,但是后来逐渐的佐证了,在不思考的时候偶然会听着音乐作伴安静。
小时害怕会动的黑夜
小时候的孤独是害怕黑夜,害怕夜里传来像婴儿哭声的猫叫声。在外婆家读一年级时,早晨起床时害怕听到猫头鹰的叫声,就连看到的不是动物,但是黑夜里它被风吹动的样子,都会害怕,害怕得不敢一个人去茅房,不敢去领居家叫小伙伴一起,一个人的孤独,就以这样的方式打开了。我总是等他们来外婆家叫我,然后一起摸黑去上学,去到学校刚好天亮。
长大点,害怕一个人的黑夜
那时三年级以下的小同学都不用去学校上晚修,但是我回爸爸妈妈家时,是四年级以下的孩子不用上晚修。那时我刚好是三年级,尴尬的年级,家里没有老人,爸妈也不在家,姐姐哥哥们去学校上晚自修了,我就只能一个人待家里等他们回来,然而尽管我开着灯,但这样也是还会害怕的,只有等姐姐他们回来了才不害怕。
那时那景的孤独
后来,姐姐读大学了,哥哥外出工作了,只剩我一个人在家,学校每月有一次小假期,偶然我会回家,但是回家了就剩我自己,总会与广播作伴,听到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内容我会记下来,还会用文字来修饰那段小假期,高二开始有一个同学对我特别的好,后来我们在一起了,尽管他会在晚上打电话陪我聊好久,但是聊完后我依然如故在书桌前写写画画,孤独的感觉似乎没有丝毫减半,有时也感觉沉默是更好的表达,听着广播,逐渐喜欢上了黑夜,孤独也就不那么在乎了。
再后来,与我玩的很好的堂哥也不常回家了,因为他读大学了,放假也只是会回父母身边,老家不常回,那年中秋我一个人在老家过。偶然同学问起中秋的事时,我都会简单带过,她们带来了好吃的月饼,她们会一起分享着吃。
心有寄托,孤独便不怕
但是,我依然常常会在小假期回老家,虽然家里老人小孩都没有,父母也不在身边,兄弟姐妹也不在身边,但是我依然会回家,因我每次回去都会去看看家里阳台上的芦荟是否还活着,还有一盘叶子长得像韭菜似的水仙花,每次回家看到他们活着我就开心,孤独更加不在乎了。特别可爱的是,每当回家看到芦荟长得还是绿的,但是叶子也没有太多的水分了,如果没有下雨的话,那叶子就更加的干瘪了,那“韭菜”水仙花更加可爱,它干脆连叶子也没有了,枯萎的叶子贴在泥土上,让我好伤心,我还真认为它已经死了,但是我浇水给它后,过几天叶子就复活过来了。
就因为这水仙花有着,没水的时候叶子就枯的像死了,有水了就灵气泛动的性子。去年春节时,爸爸看到它的叶子枯了贴泥土了,盆子也旧了,就把它扔到马路边上了,我回到家发现它不在,找了好久,后来才知道爸爸把它扔了,我才捡回来浇水,爸爸才发现它原来还活着。
回家的习惯
其实,我每次回老家都有一个习惯,我会记录下来,回家的时间,在家做了些什么事,但是每次回家都待不过3天,甚至还没看到水仙花的叶子竖起来就又得离开了,剩下空空的房子,留下一些成长的孤独记忆在这里。听说人越长大,对家的概念越深,越想有个家,有家人在家的家。
待到我读大学了,我便更加少回家了,只有春节才会回去,孤独便不是一个人的孤独了,似乎是一群人在一起玩手机的孤独,我也会玩手机,但是并不会觉得孤独了,因为可能已经习惯孤独的存在,孤独已经不是什么可怕的事了,偶然我还会特意一个人独处,在熟悉的环境与自己独处。
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一个人的时候,难免会孤独,但是更加怕的是两个人的时候还感到孤独,没能在一个点上,没办法有共同的话题,沟通不能深入,这是最令人害怕的孤独,尽管是还喜欢着但是仍旧如此,当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时就更容易感到孤独,思念他人是孤独的,但转念想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会更加的充实,孤独感也会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