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档案
小潘,九(1)班学生,男,父母离异,六个月开始由爷爷奶奶抚养。
小潘性格执拗,近乎不近人情,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喜好,但凡让他感觉“不舒服”的或者超出他的利益圈的言语和行为他都不愿意听或者接受,且会用粗鲁无理的言语“堵”别人,让想与他交流的人——亲人、老师,知难而退,从而落得“清净”。
他极度讨厌学习,不愿意任何人跟他说学习的事,他用熟睡来度过在学校的日子,抗拒作业,觉得所有的学习都没有用,写作业是浪费时间。且认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和其他任何人无关,所以拒绝接受教育和劝解。
他怨恨自己的亲人,觉得自己的不幸是父亲造成的,而父亲是因为爷爷奶奶没有教育好,所以,虽然爷爷奶奶抚养照顾了他十几年,在他的内心毫无感恩之意,反而认为那都是他们自找的,与他无关。虽然爷爷奶奶生活其实不容易,但他不愿意去关注。
我是孩子的班主任,从接手这个班一来,四十多天已经过去了,我一直再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几次交流下来,感觉收效甚微,当然,有些变化,不过没有达到预期。
情况分析
随着我所掌握小潘的资料越来越多,小潘的人格画像逐渐出现了轮廓。
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入的分析,我觉得小潘的问题出在个人情感“荒芜”,在他的生命里,温暖很少出现。据小潘口述:小的时候,如果不是因为他在学校顽皮闹事,他是见不到他的父亲的(他父亲是他的监护人),且几乎每次父亲见他都是一顿拳头,而母亲是猴年马月才能看到一次。跟着爷爷奶奶,也没有得到尚佳的照顾。根据小潘的描述,爷爷奶奶其实一共养着三个孩子(小潘,小潘的表弟、小潘同父异母的弟弟),爷爷奶奶住的房子并不大,也就两室一厅。小潘在三个孩子中最不受待见:他成绩很烂,性格很差、脾气执拗,讲话比较冲,生气起来六亲不认。所以奶奶经常贬低他,且对他情感上的关怀也很欠缺。据小潘说,他的胃口跟爷爷奶奶不太一样,常常吃不下他们吃得那种口味,但奶奶并不在意,而是自顾自地收拾好出去玩了。而这些经历只会加重小潘因为被“抛弃”带来的焦虑以及对人的不信任感,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他冷漠无情的性格。他每天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手机,刷各种视频消磨时光。他这样的行为又让他变得思维“迟顿”,身体慵懒,什么也不想做,不想烦,只想吃了看看手机,困了睡觉。由此,在学校里只能是“睡仙”。
转化思路
对我来说,面对这样的学生
1.首要的是沉住气,不能被孩子的各种劣性带偏了;
2.坚定事出有因,积极探究孩子问题背后的成因,对孩子身边的资源信息进行收集,筛查,寻找能借力的点(人或者事);
3.以共情为主要行动方式,以沥青孩子的认知为辅助,创设情景帮助孩子学会谅解、理解,逐渐融化掉内心的“坚冰”。因为在我的理解,孩子之所以消极、被动,懒散,都是源于他内心缺少爱,没有爱,就没有动力。就如海伦.凯勒的老师沙利文说的:没有爱,你不会幸福,连玩都不会。小潘就是典型的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由于从小缺少爱的滋养,他内心的爱也干涸了,他对他人就没有爱。我觉得要想小潘有所改变,就要唤醒他内心沉睡的爱。
让沉睡的“爱”苏醒20211111
今天,我和小潘进行了一节课的谈话。今天的小潘和以往其实有些不太一样:
1.早自习期间我让他去办公室,他的情绪反应比以前平和,没有狡辩,也没有不耐烦,只是“撒了一小娇”—故作深沉地一挑眉说了一句“你怎么这样”,就去了。
2.今天的小潘,没有往日那么“傲娇”,一般情况下,小潘是昂着头,满脸不削地杵在哪儿,一副谁也不能拿我怎样的样子。
今天的我是这样开的头。
1.我没有急着说什么,而是让他站在旁边想我昨天提出的要求,想好了再跟我说。
2.我依然跟孩子强调“爱”(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