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二则。
1、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樊迟问如何是知。先生说:“只管人事所宜,对鬼神则敬而远之,可算是知了。”又问如何是仁。先生说:“难事做在人前,获报退居人后,可算是仁了。”
《论语》樊迟凡三问仁,两皆兼问知,而孔子所答各不同。解者每谓弟子问同而孔子答异,乃因材施教。然一人同所问,何以答亦各异?盖所问之辞本不同,孔子特各就问辞为答。记者重在孔子之答,略其问辞之详,但浑举问仁。问知之目,遂若同问而答异。樊迟本章所问,或正值将出仕,故孔子以居位临民之事答之。
傅佩荣注解
樊迟请教什么是明智。孔子说:“专心做好为百姓服务所该做的事,敬奉鬼神但是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可以说是明智了。”他又请教什么是行仁。孔子说:“行仁的人先努力辛苦耕耘,然后才收获成果,这样可以说是行仁了。”
“知”即明智。什么是明智呢?其一,“务民之义”。“务”指专心去做,“民”指百姓。“义”是宜,百姓认为该做的,就好好去做。其二,“敬鬼神而远之”。敬奉鬼神,但是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也是明智,这话是针对做官的人说的。以上两件事要想做好都要运用智慧,尤其要以适当的态度与鬼神来往。
孔子对待人、鬼神和万物的态度不同,人与人的关系是“善”。人与鬼神额关系是“敬”。人性向善,首先应该帮助活着的人。敬奉鬼神并非一定要用钱,因为心诚就是敬。如果将大笔钱财用于奉祭鬼神,却不肯救济穷人,这就是本末倒置。
傅佩荣:择善不能脱离个人生命的具体处境
经常有人批评我对“善”的解释太狭隘了。儒家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鬼神和其他的动植物,当然也要照顾,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对鬼神是敬,敬是以心为主;对万物要照顾,但要先考虑到人的需求,行有余力,再来照顾其他生物。
“先难而后获”,就是要人先努力耕耘,才能收获成果。很多人还没耕耘就等着成果,有些人是专门收成果而不耕耘。可见,“先难而后获”是自我要求,先把该做的事做完,以后再考虑收获,这才是正确的心态。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樊迟分别问了“知”和“仁”的定义,夫子告诉他,要去寻求那些普遍的道理,先不要被鬼神之说迷惑,才能获得智慧;要先从自己出发面对困难的事情、不问收获,才能获得人心。“知”和“仁”在这个地方,有了另一个角度的阐述。夫子一向因材施教,所以对樊迟的这种教导,想必樊迟现在还有些困惑于一些虚无缥缈的知识,或者在行动中还有畏难情绪。所以对于修行“知”和“仁”,夫子引导樊迟从最普遍的出发,尽管先行动不问收获。这种做法,对于我们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4、弘丹学习心得
大家还记得第二篇为政篇的【2.5】,【2.6】,【2.7】【2.8】这四则都是关于孝的话题,每个人问孝,孔子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孔子会根据问者的情况,回答对问者来说,怎么来行孝。
钱穆先生注解,樊迟三问仁,孔子的回答也都是不一样的。要结合樊迟当时问仁的背景。钱穆先生注解,樊迟本章所问,或正值将出仕,故孔子以居位临民之事答之。
孔子是根据樊迟的具体的情况,告诉他怎么样是“知”,怎么样是“仁”。
孔子的教育是针对具体的对象而教其不一样的道理,孔子不用标准化的答案来教育学生,孔子做到了因材施教。而我们现代的教育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方法来教育学生,考试还用标准的答案来衡量。我们是否应该学习孔子的教育方式?
“先难而后获”,就是要人先努力耕耘,才能收获成果。很多人还没耕耘就等着成果,有些人是专门收成果而不耕耘。可见,“先难而后获”是自我要求,先把该做的事做完,以后再考虑收获,这才是正确的心态。
对于这一点,我有比较深的体会,我在2015年组织了“百日写作”的活动,常常有人会问我:写不出来怎么办?感谢自己写的文章没有文采怎么办?其实,他们才写了十几天而已,甚至有些才开始写一两天。我们是如此没有耐心,恨不得今天播下种子,明天早上种子就发芽。我自己以前也是如此,做一件事,恨不得马上见到成果,持续写作365天之后,我有了耐心,也明白,有些事情,你持续去做了,自然就会有成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应该一开始就考虑成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