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进程退出方式的对比

一、汇总

linux中进程退出分为正常退出和异常退出两种。

1、正常退出
  • 在main函数中执行return
  • 调用exit函数
  • 调用_exit函数
2、异常退出
  • 调用abort函数
  • 进程收到某个信号,使之终止

不管是哪种退出方式,系统最终都会执行内核中统一代码来关闭进程所有已打开的文件描述符,释放它所占用的内存和其他资源。

二、区别

1、exit和return区别
  • exit是一个函数,带有参数,exit执行完后,把控制权转交给系统
  • return是函数执行完后的返回,return执行完后把控制权交给调用函数
2、exit和abort区别
  • exit正常终止进程
  • abort是异常终止
3、exit和_exit的区别
  • 二者都是用来终止进程的函数,程序运行到该函数处时,系统无条件停止剩下的所有操作,清楚包括PCB在内的各种数据结构,并终止本进程的运行。

  • exit头文件是stdlib.h,_exit头文件是unistd.h。

  • 在调用_exit函数时,其会关闭所有文件的描述符,清理内存以及其他资源,但是不会刷新stdin\stdout\stderr等数据。exit函数是在_exit之上的一层封装,其会自动调用_exit,并在之前刷新数据流。

  •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exit在调用_exit之前要检查文件的打开情况,并将文件缓冲区的内容写回文件。linux标准库中,有一种被称为“缓冲I/O"的操作:其特征就是对应每个打开文件,在内存中都有一片缓冲区。每次读取数据,会连续读取若干条记录,这样下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内存中读取;同样,每次写文件的时候也仅仅是写到缓冲区中,等满足一定条件(如达到一定数量)后,再将缓冲区中的内容一次性写入文件。这种技术大大增加了文件的读写速度。与此同时,也给编程带来一定的麻烦,有一些数据,理论上应该已经写入文件,但实际上因为没有满足特定的条件,它们还只是保存在缓冲区,此时如果使用_exit调用直接将进程关闭,缓冲区的数据将丢失。

//示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printf("using exit.\n");
    printf("this is the context in buffer");
    exit(0);
}
//可以正常打印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printf("using exit.\n");
    printf("this is the context in buffer");
    _exit(0);
}
//缓冲区被清空,未被写如显示终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