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中看到了不同于曹文轩笔下的苦难,那是伴随着福贵的一生、连结着身体一部分的东西,甚至比吃的用的还重要。余华灵巧地转动着笔尖,一次又一次将福贵的生活推进巷口拐角。当你以为他将会重新开始生活时,命运这时却跳起了舞。我时常在想,上帝若是为你关上了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因此我便常常在遇到麻烦时等着好运的来临,当做是生活给我的补偿。直到我尾随着福贵,走在那条洒满了盐的路上,触碰到他那几乎僵直的脊背,我才明白所谓生命的常态便是那些突然间就横在面前的碎石子。它害你摔了一跤流了血却提醒着你,你还活着。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悲痛就这样,一下一下,按部就班地席卷。
然而,合上书的刹那,发现自己的悲,不是因为福贵一生的遭遇,而是因为那种面对命运的无奈。
痛的是,似乎他没有怎么抗争过,唯一的愤怒似乎只有对春生的咆哮。
他所有的力量都用来承受苦难,流尽眼泪,然后继续蹒跚前行。
生活对他来说,真的是一条路,没有枝杈,就这么走下去,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
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来,再走。
一切似乎早就看透,似乎任由命运给予或者操控自己。
即使看不透,开始怨恨迷茫,也会在心底的深处被隐藏的自己说服,让回忆告诉自己,这一切是注定的。
正如作者说得,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命都是注定的,不到最后一步我们是看不到结果的。
所谓的和命运做斗争,不过只是走直路到达终点,和走弯路到达终点一样。
直路短,风景少,所以会觉得最终的结果晦涩;弯路长,可以沿途寻花问柳,遍尝春色,以至于掩盖了结果的单薄。
其实,不过是心态而已,再怎么改变,我们也只是改变了自己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接受的内容。
路走得多,心胸开阔,路走得少,人或许也就闭塞,所以看待结果自然不同。
如同结果都是一杯苦酒,有人觉得全当是解渴的水,有人觉得却是杀人的毒。
但还是敬那些有勇气去改变的去斗争的,毕竟拼搏地结果是自己对自己的佩服。
故事终究是讲给别人听的,福贵的故事合上书的刹那就过去了。
他再苦,也是他必须去面度和承受的。不需要人可怜,也不需要太多人了解。
每个人不都是一个福贵吗?求福满仓,贵满房。
却在求的路上,承受着自己应该承受的一切。
苦的多了,便哭一下,找个人说一声,然后继续走我们自己的路。
怨的多了,便骂几句,然后做做白日梦,幻想下辈子换个好命,锦衣玉食,福禄双全。
这本书是可以打动人的,最打动的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承担的原来是如此的沉重。
原来我们是值得自己尊重的。因为我们都在坚韧地活着。
哪怕转身看着跟在身后的命运如此高大,却也不过只打个哆嗦,转身,走路。
书更打动我的是作者的一句话,与故事无关,是写在自序里的。
他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因为这句话,而不是这本书,让我崇敬余华,因为他作为一个写字人而不是作家的操守,因为他真正尊重的是写字,而远大于写出的字。
相信自己只有不停地写字,将心底的飞雪落花化成黑色的印记,才可以留住生命中每个流年。
或许有一天容颜不在,却可以凭借过往中的只言片语,流出欢笑的泪水。
或许有一天爱我的人走了,我爱的人走了,却会因为我曾经的感悟将心底的爱继续灼烧。
或许有一天一切都落寞了,那也可以如同黛玉一样,焚一香炉火,带走所有的过往,陪着来生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