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01 “入幕之宾”是谢安送给谁的称谓?
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因为赫赫战功开始居功自傲,先是废海西公立晋文帝。后来又图谋篡夺皇位。他拉拢郗超等人,在召见敌对派谢安时,让郗超躲在幕后偷听。风把幕帐吹开暴露了郗超。谢安风趣地称他为入幕之宾。
在政治上,郗超是桓温谋主。正是在郗超的建议下,桓温废黜了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
行过废立之事,桓温为了掌握兵权,控制上游,任命郗超为中书侍郎,坐镇朝廷,自己则带兵返回白石,还镇姑孰。
明显可见,郗超名义上虽是皇帝的秘书,实际上是桓温布在朝中的一个眼线,以遥控朝政。
桓温临走之前,与郗超商议削除一些异己力量,以便将来举事。两人细细合计,列举出的名单有:好习武事的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对桓温素有成见的殷浩之子殷涓、广州刺史庾蕴等。
列好名单和草拟了相关文书条款,当晚,两人睡在了一起。次日早起,桓温命人传侍中谢安、王坦之进来,将准备好的文书交给他们看,郗超则躲在帷幕之内。
02 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谢安尚未开口,王坦之已下结论:“人多了。”把文书还给桓温。桓温取过笔来,想从中减掉几个,躲在帷幕中的郗超不安起来。
谢安不经意一瞥,看见了郗超的身影,含笑道:“郗先生真可以称得上是入幕之宾了。”
这就是入幕之宾的故事,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
《世说新语·雅量》
桓宣武与郗超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谢安、王坦之入,掷疏示之。郗犹在帐内。谢都无言,王直掷还,云:“多!”宣武取笔欲除,郗不觉窃从帐中与宣武言。谢含笑曰:“郗生可谓入幕宾也。”
译文
桓宣武(桓温)和郗超商议剪除朝中的大臣,方案都定好了,当晚二人住在一起。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招呼谢安、王坦之进来,把给皇帝的上疏扔给他们看,郗超这时还在帐里。谢安一言不发,王坦之直接把上疏扔还桓温,说:“太多了。”桓温拿起笔来准备要删,郗超偷偷地在帐中和桓温说话,于是谢安笑着说道:“郗超真可称得上入幕之宾了。”
这“入幕之宾 ”,可谓一语双关,“幕 ”既指郗超藉以藏身的帘帐,又指其是桓温的心腹。
03 郗超真的能帮桓温能当上皇帝吗?
不久,殷浩之子殷涓及庾翼的三个儿子庾蕴、庾冰、庾倩等人悉数被桓温杀,并族诛无数。桓温还想处死司马晞。
简文帝司马昱被逼得急了,只好红着眼睛写手诏给桓温,说:“如果晋室国祚长久,那么你就应该依从早前的诏命从事;如果晋室大势已去,那你就让我退位让贤吧。”
桓温一看步子迈得过大了,不敢再逼,只上奏废掉司马晞和他三个儿子,并流放其家属。饶是如此,经过这一系列运作下来,他的威势又真的回来了。
侍中谢安远远望见桓温,忙下跪拜礼。桓温见大名士此举也吃惊,忙问: “安石,你怎么向我行如此之礼? ”谢安答:“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可见,连谢安也把桓温当皇帝来拜了。
非但桓温威震朝廷,大家都知道郗超是桓温的“入幕之宾”,也都畏其权势。
有一次,谢安和王坦之一起到郗超府中拜会,由于巴结奉承的人太多,两人等到太阳快落山了,还没有被召见,王坦之想离去,谢安扯住他的袖子说:“为了宗族性命难道不值得再忍耐片刻吗?”
简文帝司马昱也同样对郗超敬畏有加,他担心自己被废黜,曾偷偷对郗超说:“命运长短,本来就并不值得计较,应该不会再出现废黜皇帝的事情了吧?”
郗超对司马昱的处境也有些同情,说:“大司马桓温,正在对内稳定国家,对外开拓江山,我愿用百余家口保证,不会再发生那种不正常的政变。”
简文帝司马昱这才勉强放下心来,对郗超吟咏庾阐的诗歌:“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
桓温手下的谋士算得上人才如云,但真正懂他、理解他,陪他走过一路风雨的是郗超。
但在谢安眼中,他时而高尚,时而卑劣。“变脸”之快,让人难以捉摸、又爱又恨,是介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入幕之宾”。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53天
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