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爆火的《底线》收官了,剧中不少案件都是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来,其中不乏轰动一时的社会案件,唐啸云弑母案便是此中之一。
剧中的唐啸云,从小到大一直十分懂事听话,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一路走来,从名校到名企,可谓光鲜亮丽,是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而实际上,就在他为母亲庆生后的当天晚上,他便拿起奖杯把母亲残忍打死,并在此之后,吃喝玩乐毫无悔过之心。谁也想不到一个如此优秀的高材生,一个人人眼中的“孝顺孩子”,为何会突然如此对待母亲。
真相从他的日记中逐渐浮现出来。
多年来,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遭受母亲令人窒息的打压教育,犯点小错便会被母亲上升到人格层面进行侮辱。考试99分,少考1分便必须写检讨书;表弟玩游戏,他只是看了一眼,便成了母亲口中的“毫无自律可言”......
而她对儿子的教育不仅限于口头上的羞辱摧残,还喜欢通过自残的方式逼迫儿子向她屈服,听从她的安排。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他,从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地走在母亲预设的道路上,不敢出错,不敢偏离毫分。因此,在最后他因为骚扰女同事被公司劝退,丢失体面的工作后,他无法承受这样的“人生大错”带来的后果,因为他太了解母亲会对他进行怎样的惩罚,他心理彻底崩溃,索性弑母了之。
看完令人唏嘘的案件过程,人们不禁陷入深思,对于家庭教育的尺度我们究竟如何把握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帮助孩子健康积极地成长呢?
心理学家曾经对社会中类似的极端案例做过统计研究,这些青少年身上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曾经承受严重虐待的孩子,包括心理上长期承受来自家人的压力。
他们长期背负过重的心理压力,被期待像神一样完美,而感受不到作为“人”应该有的感情和温暖,隐忍到极致心里便开始滋生黑暗,性格变得扭曲,最终选择把凶器对准毫无防备的父母。
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说,性格只不过是长期形成的习惯而已。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养成,并非通过学校教育就可以实现,而是深深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作为父母,“都是为你好”的观念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是将这种概念偏执地、不讲方法地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道德绑架一样地逼迫孩子服从自己,这或许会取得暂时的效果,但却会极大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对孩子未来百害无利。
对于我们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又正值青春期,是心智成长的关键敏感期,此时家长的教育和言行更是要讲究方法。
那么,家庭教育要避开哪些雷区呢?
01
✦
不要做“自我牺牲式”父母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的小故事:家里吃鱼,妈妈一定只吃鱼头,鱼肉让给孩子吃。
“都是为你好”、
“爸爸妈妈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你xxx”
“我们都是为了你,才xxx”
我们从小便经常听到父母念叨,我们这代人从父母口中听到最多的便是“为了你”,说实话,太沉重了。
这只会让孩子买东西会有愧疚感,快乐会有负罪感,拥有好的东西会有压迫感。这样的牺牲式付出,除了自我感动,给孩子带来自卑和敏感之外,毫无益处。事实上,孩子远比你想象的更懂得感恩,完全不需要也不应该这样做。多爱自己,多为自己活一点,用自身对待生活的态度去影响孩子,这一定远远强于苦口婆心的说教。
02
✦
尊重孩子规划,切勿过多干预
曾经看过一篇帖子,许多人讲述自己中学时代对父母的,其中便有一条:“本来打算一会学习,父母突然来催我学,我就不想学了。”
与小学生需要“保姆式”的学习指导相比,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为强烈,会抵触家长的过度关心和关注。这个阶段规划意识在不断增强,有些事情已经在自己的规划之中,此时父母进行“提醒”、“催促”,必然会带来不耐烦甚至直接拒绝。与孩子充分沟通,了解他对学习任务的规划,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共同完成规划。
03
✦
不苛求完美,降低焦虑
某机构曾对中学生群体做过统计,称64%的孩子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赞美,18%的孩子认为自己有自主管理学习的能力。
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对于家长的态度很敏感,无论学习好坏,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
现实中许多追求完美的家长,总是很焦虑,对孩子永远高标准严要求,这样只会导致孩子压抑孩子的需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学习上不会人人都是“第一”,父母适当地放下自己的焦虑和执念,允许孩子不完美,给孩子最好的尊重和鼓励。
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到了升学期,孩子自己本身就有压力,多跟孩子进行平等民主的沟通,不要吝啬赞美与支持,孩子会更加有前进的动力,抗压能力也会增强,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初中生活。
·End·
————————
更多关于初中教育、心理、学习干货,
欢迎关注我们:
全民乐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