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公司,准备淘汰一批落后的设备。
董事会说:“这些设备不能扔,找个地方放起来吧。”于是专门为这批设备修建了一间仓库。
董事会说:“防火防盗不是小事,找个看门人。”于是找了个看门人看管仓库。
董事会说:“看门人没有约束,玩忽职守怎么办?”于是又派了两个人过去,成立了计划部,一个人负责下达任务,一个人负责制订计划。
董事会说:“我们必须随时了解工作的绩效。”于是又派了两个人过去,成立了监督部,一个人负责绩效考核,一个负责写总结报告。
董事会说:“不能搞平均主义,收入应拉开差距。”于是又派了四个人过去,成立了管理部,一个人负责计划部工作,一个人负责监督部工作,一个人负责财务部工作,一个总经理,管理部、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
董事会说:“去年仓库的管理成本为35万,这个数字太大了,你们一周内必须想出解决办法。”
于是,一周后,看门人被解雇了。
专家说:管得越少,管得越好。任何工作,试图管理得面面俱到并不现实。而一般人恰恰会犯这种错误,比如王二。到仓库工作以后,王二梳理了仓库的各项工作,绘制了业务流程图,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汇集起来,厚厚的一大本。
且不说员工看到这么厚一大本,心生敬畏,想学习都头疼。况且,也没有谁闲着没事把仓库的规章制度拿出来看看啊(除非考试前)。所以,尽管流程做得很详细,实际上很多并没有很好地执行。
万事皆在人!
价值是在工作现场创造出来的。员工很少是问题,他们只想把工作做好,但是组织里往往设置了许多障碍:事事需要审批、确认;王八翻跟头,一个规定接一个规定(龟腚),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谈何成功?
管理的目标,无非就是为员工移开工作障碍。当事事都要上报审批时,就相当于创造了一种无脑文化。写很长的流程或制度,其实源于对员工工作能力的不信任,并成功地制造出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对立关系,隐含的就是对员工们说:“我不相信你!”
客观地说,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工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但过犹不及。大而全并不好,要精简、适用、适当。以前老大哥曾经提示过,业务流程不要写的太多,几页纸就够了。当时,王二曾经嗤之以鼻。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老大哥说的不无道理。
流程精简的重点:
1、不发生转化、不创造价值的流程无用;
2、某处流程受阻:可能存在错误,也可能需要改进;
3、花时间多的流程可能存在问题;
4、总是执行不好的流程可能存在问题;
5、流程不是描述当前工作是怎么做的,而是怎么做更好;
6、让使用流程的员工检查流程的适宜性,不要闭门造车,自己YY;
7、批处理任务,如某些单据集中再由某人审批或统一操作,要缩短处理周期;
8、按环节逐一分析,是否存在重复、缺失、风险、低效等问题;
9、最关键的一点,若什么问题都没发现,不妨去现场观察、审视流程的实际执行情况,了解员工在执行流程时是否遭遇了障碍。
人们常说存在即合理。事实上,存在的业务流程并不一定是合理的,有可能是人们习惯了某种做法从而萧规曹随,有可能是变革尚未影响到末端的操作,也有可能缺乏对于运行中的业务流程问题的洞察。
管理过度必然使各项活动变得迟缓,把复杂的管理问题简单化是一门艺术,而把简单的事搞复杂,那是叫兽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