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买了很多的儿童读物,我能记起的第一个玩具竟然是书,第一个生日礼物好像也是书,后来搬家自己的小箱子里除了出生时外婆送的长命锁就全是一直陪伴自己的那些书了,小时候就学习了“书香门第”这个词,当时我觉得自己就出生在了书香门第之家,虽然后来知道算不上。
书中的内容,教会了我说话要得体;父母的教诲,要求了我待人要礼貌。
所以说脏话对小时候的我来说跟看露天电影的感觉差不多,觉得刺激但很遥远,从来没想过自己要试。
在夸赞声出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上了中学、上了大学;“有礼貌”仿佛像荣誉证书一样让我获得嘉奖,也提醒我坚持向善。边读书边长大,这种基本的礼貌也被人看作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了,这种品质在成年后被称作“儒雅”。“儒雅”和“勇敢”、“担当”等品质一样重要,共同成为了“男子汉”的重要元素。所以从小就在生活中被熏陶的得体的讲话,礼貌的待人更该坚持了,因为是童子功,所以坚持的也没多难。
生活的污浊一直在那里等你长大,长大就自然遇到了,“礼貌得体”这股清流将会被嘲笑和蚕食。我从来不担心会变的跟他们一样,因为我活着就是为了跟他们不一样。后来我觉得如果以真实的我,面对他们,就是对我多年教养的一种侮辱,所以我用伪装包裹起从小培育起来的“纯净和宁静”,用他们的方式面对他们。
面对虚伪带来的尴尬,我会说“去你妈的”
面对无知带来的伤害,我会说“去你妈的”
面对自私带来的无理,我会说“去你妈的”
闲聊时,会以“卧槽”作为接话的开头,会以“你个傻*”用来调侃;八卦时由家长里短到男欢女爱,没有任何内容被列入限制级的禁语。这样的不羁可能表达了对虚伪、无知、自私的厌恶,也直接的对那些觉得自己貌美、富有、渊博、大义、等等的人表达了“我特么根本不在意你”,可对在意的人分明也变成了这样。
说好不要变的跟他们一样的呢?我们总是先立誓不要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但又选择了用自己讨厌的方式回应那些讨厌的人,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自己厌恶的人,只是自己还不知道或是自己不愿意承认。
曾经用一句“去你妈的”回应虚伪,来捍卫真诚的尊严;
曾经用一句“去你妈的”回应无知,来捍卫真理的尊严;
曾经用一句“去你妈的”回应自私,来捍卫包容和理解的尊严;
也曾用,“卧槽”说明接下来的话不用在意,用“你个傻*”来表示关系的亲密;
无论怎样的理由我们变成了那个我们最不愿意成为的人,对我们自己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我们的淡然无欲,我们的独立自主,我们的骄傲自尊,未必真的需要用这种调侃来实现,因为“克制”本来就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当面对虚伪、无知、自私的时候,能有什么比克制更能体现高尚和卑劣的不一样呢。
已经长大的我们持续学习和独立思考带来的魅力远比一句“去你妈的”的潇洒更帅气,对于“克制”我们修行的路还有很长。
当然,我不后悔我在儒雅人生的路上出了一段轨,我也不认为一直安分行走在儒雅路上的小火车有多了不起,我感谢这段出轨的经历,也庆幸我此刻的醒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