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说:“我相信,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为他而准备了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而我也相信,每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总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即使微乎其微,但不等于不存在。
为什么?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碌碌无为?不说对世界的意义,甚至连对自己的意义都没有找到。问题不在别人,在自己。
拿一个人的一生来举例,从出生开始,我们先在父母的庇佑下不断成长,经历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这条漫长的求学之路,当然,有的人的求学之路可能会短,有的人的求学之路会更长,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些年里,你的坚持是什么?小学老师普遍喜欢问学生长大之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我们当初说出的那个答案通常不会是我们多年之后实现的梦想。小学的我们是真的想要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但是时间是可怕的,它让我们随着成长接触到更多,了解到更多,同时也让我们失去的更多。
随着毕业,我们走入社会,这是真正的走入分叉路的开始。考研还是工作?回家发展还是孤独打拼?是选一个小公司求上升平台还是选大企业求工作经验?这些选择,导致我们走入一条条毫无交叉点的路,前行的路上或许有人,也或许只有自己一个人。
三十而立,又或者更早,我们除了考虑工作,还要考虑结婚,除却自己,背上父母想让我们早点成家的迫切愿望,经历一段或者几段的感情,经过磨合和时间的沉淀,我们选择茫茫人海中的其中一个与他共度一生,感情或许平平淡淡也或许轰轰烈烈,最终还是逃不过我们养育下一代。
人到中年,我们要考虑的更多,身边携手的这个人,身后日渐衰老的父母以及没有独立还嗷嗷待哺的孩子。我们的人生开始更多的围绕着下一代转,想着如何给他更好的生活,如何给他更好的教育以及如何更好的保护他让他少受一点挫折。
时针滴滴答答,转了一圈又一圈,突然回头,生命的一半时光我们已经度过,身体开始不受我们控制的加快衰老的速度,我们健忘,我们躺在沙发上看不到十分钟的电视就已经睡着,我们和日出争相赛跑,通常是太阳还没有升起我们就早早的起床,我们盼着电话想起子女能常回家看看。经历了青春期无人可说的孤独,我们又开始经历老年期随处可见的孤独。
至此,如果有人问我们,你还记得你小学时曾经说过要成为哪种人吗?我们大概都会用我们那早已经看不清事物的眼睛望着远方,不记得了,这么久的事情了,哪里还记得。这大概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回答吧。
这不是每个人的标准人生,但这是大多数人必须会经历的人生,记住,是大多数人。所以,你找到根源所在了吗?
大多数人,被时间推着走,受别人眼光的控制,在每一个阶段做大家认为应该做的事,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到不了当初降生时专门为他留的那个位置。人生小路不敢走,人生大路被人推着走,庸庸碌碌,一生无所求。
想学乐器就去学,想写作就不要停下自己的眼睛和笔,想旅游就不要停下自己的脚步,在我们还有激情想从这个世界得到点什么的时候,在我们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折腾自己的时候,just do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