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不仅在小时候的成绩超越你,长大了之后,各方面依旧比你优秀,比你强。
你明明知道他的家境和你一样,父母文化水平也差不多。你像他一样努力,智力水平也相当,可事实是:你不如他。
你很不甘心,又很好奇,忍不住偷偷问他,你为什么这么优秀?
他告诉你,因为有很多老师。
你满怀希望地问,能不能介绍给我认识?
他很爽快地答应!
你继续追问,老师在哪里?
他却一脸神秘地和你说,在生活中,你要自己找。
你很生气,认为他很小气。
可事实上他说的都是真的。
在生活中,老师随处都是,你混得不好,和你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这个老师有关。
这里的充分“利用”,包含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你压根没有意识到老师的存在;另一个是你知道这个老师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如何把从他那得到的知识加以应用。
先说第一个问题,没有发现意识。
就拿写作这件事来说,对于小白来说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别人有那么多的素材可写,别人的选题怎么那么多,观点也很新颖,而自己的存货永远是那几个?
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你看电视只是追求放松,而人家却在笑过之余,拿起纸和笔将有趣的观点案例和情节记录下来。这些东西,在他往后的写作中,往往都会成为素材。这是“电视老师”教给他的东西。
在生活中针对某件事的讨论,本来就是思想的碰撞,你聊过了就忘了,而他会做个总结,得出了一个非常棒的观点。这是“生活老师”教给他的东西。
那些很厉害的人大多都有随时随地都找老师的本事,而这些老师可能来自于书中、影视作品中、某次聊天中,但都披上了隐形衣,需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和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将他们一一识别出来。
有一些人,满世界看了很多,诸如干货、知识,也听一堆大牛大神们的分析,结果却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改变。
原因在哪里?
知识也分两种,一种是从别处学到的表面知识;还有一种是从实践中获得的也就是经验知识。
你得到表面知识,而无后续动作,那么它只能算储存在你仓库的一些东西。只有加以应用以后,才能真正的给你带来价值。所以光有知识是不够的,你需要把它转变为“懂得”;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还是以写作为例。
第一,触发。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另一件事。你在看书时,被某句话打动,某句话打动,仔细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是一种触发。就像六神磊磊读金庸,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情节,他在这当中被打动了,然后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形成独特的思考,这个知识就真的变成他的了。
第二,实践。你喜欢某个作家的风格,就要去动手分析它的思路,更要下笔去写,这样你才能知道自己掌握了没有。这好比初学化妆的人,你想模仿某个大神的妆容,首先你得去研究他的基本手法,细节处怎么处理,怎样配色等等。明白了,你就要开始打底,然后一步一步模仿大神的样子,让自己变得更美。
第三,对比。你已经不需要模仿别人,开始进入自主创作的阶段,然而却总是对自己的文章不满意,总觉得哪里不对,或者某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这时候,拿出文章和那位作家的再做对比,看看他遇到这种情况是怎么处理的,两相对照,就明白自己缺点在哪里。
你看,老师真的是“俯拾皆是”。我们想要,并能积极主动的,想方设法找到召唤他们的方法,这些“人”就会如同猴子找来的观世音菩萨一样随时出现。
那时候,你的所需就能和所为合二为一,真正做到要什么来什么。单是想想,这都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儿。
一句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加一个链接:找一些“好老师”帮助自己。
不妨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