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由
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从教育部到上海二期课改,均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三线一面”(三线:思想政治课程、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一面:各学科课程)的德育体系建设的要求,而学科德育是德育体系建设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有着迫切改革的需要和空间。
同时,学校老师在进行学科德育的实践时,也存在着诸多困惑。有老师说,三维目标已经包含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以学科本身就在育人;还有的老师说,学科育人在品德与社会、语文、体育等学科更具优势,有些学科却很难实践,因此,需从实践层面厘清思路,寻求有效路径。
立足实践分析,我们提出两个观点:
其一,学科德育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学生德育发展要经历知、情、信、意、行的发展过程。
其二,我们习惯以学科本位思考学科德育,容易受限于学科特征和学科教学要求。是否可以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基于学生德育发展目标,突破学科壁垒,发挥学科和学科间的合力育人价值?
由此,2011年学校提出跨学科德育的理念。我们所谓的“跨学科德育”是指基于各学科已有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所涉及的德育主题为中心,对接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年段发展目标,通过“学科与学科协同,学科与实践活动整合”的主要方式开展的学科德育实践模式。
二、实施
跨学科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为学校学科德育的常态实施提供探索和推广的模型经验,形成人人参与学科德育的格局。从学校管理和推进策略来说,跨学科德育需要进一步的设计与规范;从学校经验来看,主要从以下方面予以突破:
1. 跨学科德育的组织方式
(1)确立推进方式
在调研基础上,确立了跨学科德育主线——以语文学科为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主题,并联合其他学科加强配套活动设计,和辅线——挖掘其他学科的德育主题,来进行跨学科德育设计。
选择语文学科为主线,是因为语文学科在学科育德中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语文教材有非常丰富的德育素材和主题,语言文字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学习,更容易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
(2)研发设计支架
跨学科德育的设计是一个联合设计,需要有共同的德育主题,也需要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思考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与互补。因此,我们设计了跨学科德育设计总表(表1)和项目设计表(表2),提供教师跨学科德育的设计支架,方便多学科教师围绕主题目标加强学科间的联动设计和安排。
2.跨学科德育的设计步骤
跨学科德育的设计注重多学科协同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确立了跨学科德育设计的基本步骤。
(1)确立德育主题
德育主题是跨学科设计的枢纽,也是相关学科教学的统领性德育目标。德育主题的形成,要有一个梳理、提炼、加工的过程。
第一步,是要对课文的德育主题进行提炼。
比如,三年级语文《网上呼救》讲述了美国12岁男孩麦克有一天在网上发现有人呼救,通过交流得知呼救的女孩苏珊来自遥远的芬兰,她生了一种怪病,正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发作了。网上呼救不是恶作剧,也不是开玩笑。在确认之后,麦克紧急向美国救援中心打了电话,将情况告诉中心。美国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进行了联系,半个小时之后,苏珊得救了。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互联网、技术的力量,人道主义救援就是可以提取的德育主题。
第二步,对这个德育主题的适切性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评估的依据主要是两个:
其一,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比如环保、健康、传统文化、人文关怀、公民道德等。德育主题要有时代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其二,是否适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道德发展的要求。
第三步:对德育主题进行再加工。
首先,要将德育主题转化为跨学科德育活动的名称。主题名称要为学生所喜欢和理解,这样会增加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增加学生探究主题的热情。与此同时,要明确主题的来源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这样既可以增加对主题的认识,也便于主题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主题教学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2)构建学科知识地图
所谓学科知识地图,就是围绕跨学科德育主题,将所涉及的学科以及课题,通过简要图示进行内容和逻辑的构建。学科知识地图主要是为了清晰呈现一个跨学科德育项目的逻辑架构。一般来说,我们还需要通过连接箭头的方式,表示出各学科教学的先后顺序。
(3)制定跨学科德育目标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又有各自德育的特色。因此,为了更好地统整目标,我们使用布鲁姆的目标核查表,对多学科目标进行核查,力求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发挥不同学科的德育优势,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4)加强活动流程设计
跨学科德育活动一般包括三个流程:
启动阶段:主要通过一定的情景活动抛出对德育主题的初步感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学习动机。
实施阶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通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递进关系,以及学生德育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把握,有序地加以落实和实施。
小结阶段:通常是对跨学科德育有一个总结、分享和提升。
3.跨学科德育的机制保障
(1)时间安排
首先,有条件的,尽量根据跨学科德育的学科顺序连续安排课时,保障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的认知、情感与过程的连续性。
其次,如果条件不成熟,而且涉及的学科数量较多,影响到连续时间安排的话,也尽量能够在1至2周内有序完成。
当然,往往不同学科内容在课时安排上并不能相对地集中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期初根据跨学科德育总表的设计,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安排,尽量以学科学习的坡度以及学生所必需的基础水平和要求为参考,进行内容进度的适度调整。
(2)资源整合
资源,是跨学科德育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课程教学形态转型的重要基础。跨学科德育资源一般有三类:人的资源、空间资源和时间资源。
人的资源
跨学科德育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科和师资资源,更要关注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基础以及支持学生进行探究、体验的技能基础。比如《垃圾分类》,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基本认知,已经掌握的网络搜索、信息收集、整理与制作PPT的能力等等,都是设计方案的预设因素。
另外,根据项目设计的特殊需要,教师要善于整合和利用更多元的志愿者资源。比如有关部门、大学,或同行老师、家长志愿者等。
空间资源
跨学科德育凸显学生直接和间接学习的结合。因此,从社区到社会,有很多资源可以方便教师进行“现场学习”设计。通过“现场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对跨学科德育的主题有更浸润式的理解。
时间资源
以《你了解“雾霾”吗?》为例,雾霾是当前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惶恐之余,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和防治雾霾,并且为有效降低雾霾影响做好学习和宣传。学生对雾霾问题既有相对丰富的感知,同时也存在诸多思维误区。开展这样一项跨学科德育项目,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雾霾的科学界定,了解雾霾的危害和防治方法,而且通过阅读与制作活动,能够及时将学习成果为环保健康做宣传,这无疑扩大了德育的时效性。
所以,跨学科德育设计倡导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唯此,才能合力为学生的跨学科德育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做出应有的支持和推动。
三、成效
跨学科德育通过实践探索,已经成为学校学科德育的新常态。学校学科德育的实践课题荣获2018上海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教师们的智慧也汇编成《学科德育探微——跨学科德育案例集》。
1.跨学科德育不仅成为教学常态,这种方式还迁移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学生寒暑假活动设计等其他德育实践领域,体现了跨学科德育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
2.跨学科德育为“人人都是学科德育实践者”理念的落地提供了操作策略。通过项目研究,我们的教师们更好地理解、适应并逐步形成了跨学科德育的自觉意识。
3.跨学科德育为学校扁平化管理落实提供了抓手。为了进一步优化落实跨学科德育,学校改革组织职能,优化年级部长职能,赋予它聚焦学生年段发展特征和规律,全面管理与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工作职能。这为可持续研究和课程德育提供了机制保障。
课程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关键阵地,只有尊重学生、尊重规律、突破局限、优化策略,才能够让我们的课程德育更加彰显育人价值,才能够让我们的教师课程德育的自觉意识不断觉醒,才能够让我们的学校德育从形式走向内涵,寻求更深层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