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孩子们的不可接纳行为可能是单纯因为环境超过他们的掌控,或者环境改变太快,让他们猝不及防,父母只要细心观察,对环境稍作改变,就可能变不接纳为接纳,避免一场冲突,而且这种方法实施起来几乎不怎么费时费力,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面提到的几种方法,我在和娃相处的过程中也用到过几个,感觉的确十分有用:
1. 丰富环境内容
有阵子,每天下班后陪娃玩什么都十分让我头疼,玩来玩去都那几样,有时候干脆放任她自己玩了。不过渐渐发现她有一些发脾气或者无聊的表现,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恼人举动。
改变:每天列出陪玩计划,尽可能多的丰富游戏的种类,比如亲子英语、拼图、乐高、积木、桌游、手工、绘画等等,如果执行的顺利,一晚上的亲子时光会特别充实,娃也容易进入专注状态,有时候可以独自玩好一阵子,然后还满怀期待问我,妈妈,接下来我们玩什么啊?而我在和她互动的时候也可以发现很多她的成长。列计划还可以帮助我均衡的游戏种类,避免一段时间总玩几类游戏。当然,有时候娃也不会按着我的计划来,“自作主张”玩自己感兴趣的,那就随她去吧。
2. 设定空间限制
自小到大,我并没有给娃玩过围栏什么的,家里地板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开展游戏。随着她慢慢长大,我参考很多妈友的方法,在窗边给她设立了一个手工绘画的角落,很简易,不过自打有了这个角落,感觉她专注度有所提升,不太容易被外界所干扰,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对娃的暴躁小脾气也有所改善。
3. 提前“预告”环境变化
这方面可能是我做的比较到位的,举两个最近发生的例子:
例子1:看牙医
带娃去看牙医是临时决定,没有太多时间给她“打预防针”,头一天晚上没有选择绘本“洗脑”,而是翻出微博上几张其他小朋友看牙的照片,一边看一边给她讲了一下看牙的流程
牙医阿姨可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戴着口罩,然后要躺在一个长长的椅子上,然后有一个亮亮的等照着她的嘴,牙医阿姨会让她张开嘴,用一些器械看看她的牙齿,整个过程可能会有些疼,不过爸爸妈妈都会在你身边,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拉着妈妈的手。
这些照片十分写实,虽然她听到会疼,还是有些不太情愿,不过总体上没有特别抵触。
第二天看牙,十分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看牙之前护士先给简单检查了一下,然后候诊,娃一出医生诊室的门,就一个劲儿说,“我要看牙”,引人“侧目”啊。等到开始看牙的时候,也是十分配合,可能也是因为暂时不需要治疗,整个过程一声没吭,临走时候还谢谢牙医阿姨。
例子2:看儿童剧
2岁之前看儿童剧,因为怕黑,几乎每次我都要抱着她站在门口看完全剧,否则就要吵闹着去上厕所或者出门。最近一次看剧,整个布景又是全黑,只有舞台中间是亮的,而且是和演职人员近距离接触。尝到预警甜头的我,在去看剧的途中,简单给娃描述了一下演出可能的样子,果然在现场接受度好很多,虽然她并不主动和演员互动,但是可以安安静静的享受整个儿童剧,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其实,纵观父母为孩子环境进行的“微调”,根本原则就是尊重孩子,认可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这种地位远不是口头上说孩子是自己的心头宝,而是实实在在的承认孩子在这个家庭拥有一定的权利,起码,在一定范围内,他们对自己的事情拥有决策权和知情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孩子看成这个家庭的附属品,只有家长才能说了算的局面应该得到改变。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