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素问灵兰
图片发自简书App
阳气何来:秉先天之精,合后天之力。
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这里的气是指人体的阳气,也称之为正气、元气、真元之气。我们都知道人体阳充足,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那么我们身体里的阳气究竟从何而来呢?《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也就是说是由父母之精华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
父母之精气是先天之本,阳气的强弱首先由先天之本决定。也就是说父母的身体都很好的孩子,将来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阳气虽然来自父母之精气,但这些先天带来的元气只能够维持七天的生命,想要活下去就要吃东西,呼吸自然之气。因此人体阳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受到后天之本,即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的影响。有的人父母身体不是很好,先天阳气没有那么充足,这样的人虽然自小免疫力低,体弱多病,但是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不好,很注意养生,懂得养护自己的阳气,也能长寿。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相济,木金交合,百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他认为,脾胃与人的阳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的阳气因脾胃而滋生,脾胃的功能正常运转,人体内的阳气才能生长并充实。而人吃五谷杂粮、果蔬蛋禽,都要进入胃中,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摄取营养,都要从胃而得来。
李时珍曾经说过:“脾者黄官,所以交媾水火,会合木金者也”。他认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运动正常,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协调。脾胃如果正常运转,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而如果脾胃一旦受损,功能失常,就会内伤阳气,严重的还会因此而影响全身而患病。因此,人是否懂得养生,还要重视养脾胃,那么吃什么才能养脾胃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枣、莲子、南瓜、茼蒿、红薯等都有养脾胃的功效。
另外,下面四大保养脾胃的要诀要记牢:“动为纲,素为常,酒少量,莫愁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动为纲
指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不衰。因此,人们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散步是一种和缓自然的体育活动,可快可慢,可使精神得到休息,使肌肉放松,气血调顺,帮助脾胃运化,借以祛病防衰。
素 为 常
素食主要指包含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大米、五谷杂粮、豆类及其制品、蔬菜、瓜果等。日常饮食应以淡食为主,以便清理肠胃。进食温凉适当,不要过热也不可过凉,因为热伤黏膜、寒伤脾胃,均可导致运化失调。少食质硬、质黏、煎炸、油腻、辛辣性食品。
酒少量
不要嗜酒无度,以免损伤脾胃。少量饮酒能刺激胃肠蠕动,以利消化,亦可畅通血脉、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除风散寒,但过量饮酒,脾胃必受其害,轻则腹胀不消,不思饮食,重则呕吐不止。
莫 愁 肠
指人的精神状况、情绪变化对脾胃亦有一定影响。中医认为:思可伤脾。意指思虑过度,易伤脾胃。脾胃功能失衡,会引起消化、吸收和运化的障碍,因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饮食。久之气血生化不足,使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形体消瘦,导致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溃疡病等。所以,必须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养,做到心胸豁达,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要对身外之物多费心思。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干扰,经常保持稳定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这也是保养脾胃、祛病延年的妙方。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