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一过二十五年,在职场中时间渐长,却越发感受到自己的困窘和被动——当需要发挥时却发不出力,虽然潜力被看好,但本职工作的表现却平平,缺乏拿得出手的核心技能,含金量高的工作做不了,打杂却又不甘心,如今满满的压力和焦虑。
回顾了一下为什么走到今天这步,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很多个岔路口,我都选择了看起来更容易的那个。
填志愿时因为担心「竞争激烈」而躲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大学时遇到挑战、挫折和伤害时选择了自我封闭和自我放弃,在做社会调研活动和写论文时再三拖延,甚至丢下了高中时原本很有优势的英语,在被伤害、状态谷底时因为面子而放弃求助,毕业时放弃认真找工作(作大死),脱产考研时选择用刷SNS而非认真复习来应对焦虑,第一份工作时为了逃避思考更有难度的工作内容而让自己埋首于琐碎简单的工作中,在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责任时选择了顾左右而言他,在被工作淹没时没有与人商量、努力思考解决方案而是选择了最简单的逃避——辞职,等等等等等等。
除去一些重要关口,更多的选择,其实是在每天日常的点点滴滴中。
当每一点挑战出现时,我的选择都是退回熟悉的舒适区,并找出各种理由将现状合理化。
然而再怎么自我麻痹,心里还有一个角落是明白的,这些选择只能带来一时的轻松,却会在日后更长久的时光中,让我加倍痛苦。
今年鼓起勇气来到了北京,看到那么多与我同龄甚至小于我却比我优秀很多的年轻人,才真真懊悔于如何蹉跎了过去的时光。工作中的日常也再次验证了,曾经逃掉的,如今原封不动地压了回来,而且是以更紧迫的态势。
与此同时,一种隐隐的担忧越来越浓重——当我习惯了逃避和轻松之后,我是不是再也「拎不起来」了?那些需要克服困难才能做成的事、掌握的技能,是不是就此终生与我无缘了?
趁着还有意识,现在就反过来吧,在日常选择的点点滴滴中,刻意选择看起来麻烦一点辛苦一点然而长远来看对自己有好处的另一边,用以纠错和补偿。
就假设直面困难的能力,可以像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强。将焦虑带来的动力,聚焦到持续行动上,做正确的事,而非轻松的事,比如承担责任,坚持和专注。
祈祷自己能够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口保持警醒,通过持续行动和复盘自省,积攒一些积极力量,帮助自己走出负面循环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