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口碑为尺,量干部实干业绩

“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为新时代干部履职尽责指明了方向,深刻揭示了干部工作价值的核心评判标准在于百姓的认可与赞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广大领导干部当深刻领悟其内涵,以百姓口碑衡量自身业绩,践行使命担当。

追求良好口碑是干部的普遍心愿,而实现这一心愿唯有真抓实干、潜心干事。焦裕禄亲手栽种的“焦桐”,在兰考大地扎根生长,恰似他一心为民的精神化身,见证他战风沙、治盐碱,为改善兰考生态呕心沥血;杨善洲用一生践行 “人民公仆” 本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植树造林,将荒山变绿洲,“人民公仆杨善洲” 大字熠熠生辉于纪念馆,铭记着他无私奉献。他们未曾求名逐利、作秀讨巧,而是将精力倾注于谋百姓之事、解群众之忧,用行动书写担当,于是百姓铭记他们、传颂他们,口碑自然天成。

反观当下,部分领导干部热衷于夸夸其谈、大放“空头支票”。台上报告激昂,台下承诺铿锵,可一旦落实到行动,便 “雷声大雨点小”,甚至 “只闻雷声,不见雨点”。究其根源,是政绩观扭曲,重 “显绩” 轻 “潜绩”,妄图以言语粉饰工作、博廉价掌声,却不愿扑下身子啃 “硬骨头”、涉 “深水区” 解决实际问题。这类干部行径,经不住时间与实践检验,群众的 “雪亮眼睛” 自会看穿其虚假面目,其口碑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一戳即破。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不同阶段虽使命各异、任务有别,但赢得百姓口碑之道始终如一。如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期待,于公平正义、民生保障、环境改善等诸多领域满怀憧憬。领导干部须秉持正确政绩观,永葆为民初心。在面对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难题时,不能因拆迁安置复杂、资金筹措困难而退缩,要学谷文昌那般拿出攻坚克难胆魄,挨家挨户调研、协调各方资源,改善居住条件,让居民住得舒心;处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瓶颈,需像焦裕禄扎根乡土、洞悉民情,挖掘本土优势,引入适宜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助农民富起来;应对生态环保顽疾,要如杨善洲坚守青山绿水信念,铁腕整治污染、长效监管守护,还百姓蓝天碧水净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