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琳在旅途
当然会做呀!旅行不就是去玩儿吗?玩儿谁不会呀——我似乎听到从四面八方传来这样的回答。
果真如此吗?还真不一定。
一位在大理生活了20多年的老外就曾说过:中国人并不太会玩儿,至少不像西方人那样会玩和会生活。他认为,人们可以设计自己的生活,可以为自己设计一种活法,而中国人似乎并不擅于此。
中国旅游业,十几年间有了几何倍数的增长,全民旅游早已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且呈长盛不衰、愈演愈烈之势。且不说各种统计数据,只看各旅游平台,就能知晓个大概了。
而仔细看一看国人的旅行,除极少数的个例,绝大多数都严重同质化,基本上可归入同一个模式:千军万马挤爆景点,到处数人头,皆为“到此一游”式打卡,各种拍照排视频,各种刷朋友圈,各种吃吃喝喝买买……
而如此旅游的最终感受,也基本是一致的:各种吐槽,各种糟心,各种后悔。景区景点大都千篇一律,没意思没感觉,就是花钱买罪受。
在我看来,真相是:我们(游客),以及我们的旅游业从业者,大家的脑子里都被植入了木马程序。
所以,不!对我们大多数游客而言,旅行这件事,我们压根儿就不会做!
我们不会做,自然也就做不好。正如我们往往过不好我们的人生,二者其实是一码事:因为我们根本不懂它,所以,也就不知道该怎样做好它。
一、旅行到底是什么?
这里,我们首先要厘清几个概念。正所谓名正才言顺嘛。
一般而言,有这么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旅行,旅游,观光度假。这里面,观光度假比较容易剔除,其主诉求相对简单直接,就是放松,享受,只要好吃好喝好玩,就OK。而旅行和旅游,则需要好好区分一下。
一种说法,认为二者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在距离与时间上。旅行,一般距离更远(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费的时间更长。而旅游,则属于短时间的游玩,通常是团队出行。所以,人们一般也往往将观光度假算在旅游的范畴内。
旅行,英文为travel,德文则是reise,其意思都是:长途行程,启程,动身,起身经过,站起来准备好出发——诸如此类。而这,也正是“旅行”的本来面目。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一篇谈独游的文章中,曾引述过一个说法:把美景和名胜古迹用导游的巧舌包装停当,送到一群武装着摄影器材的游客面前,这不叫旅行,只能叫做罐头观光。诗人认为,旅行不应该只是观光sightseeing,而应该要放远眼光,用心感知旅途中邂逅的风景与民俗,只有这样的旅行,才会真正变化我们的气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恰恰道出了今天国人的旅游真相:我们嘴里喊着要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喊着世界那么大我们要去看看它,而实际上,我们往往还是将旅行整成了一场一场的观光游,而且还是上述的罐头观光。
当然,这也没有什么错,换个地方吃吃喝喝拍拍买买,也是一种经历。只不过,这样的旅行未免真太low啦!
说到底,旅行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延伸与补充。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认为,旅行能够表达出辛苦谋生和紧张工作之外的,另一种的生活意义。
借用北京一位六十多岁的,走遍了大半个世界的女背包客的话:生活应该丰富多彩,生活真的可以很精彩。
二、我们为什么而旅行?
曾经读到过一段话,说在远古时期,男人和女人肩并肩漫游在大地上,就像雄狮与雌狮一样——这句话说得很美,更重要的是,它也同时说明:在大地上漫游,这是人类的本能,是写进了人类基因里的一种本能。
在古代,尽管有种种局限,以及严重的交通不便,文人墨客们仍旧是逮着机会就上路,也出现过专职旅行家。中外皆然。
而有些民族,比如蒙古族,或者北欧的一些民族,流浪就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了我们生存其上的这个星球。
进入现代,旅行更加的大众化,在我们这里,甚至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人们为了各种理由踏上旅程。
1、有些人目的较为严肃,他们为了增长见闻、恢宏胸襟而出游。这种旅行也被称为“壮游
”。这种旅行,在文人墨客间似乎更为普遍。
比如司马迁二十岁时,“南游江淮,北涉汶泪,探禹穴,窥九疑,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就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壮游。苏辙认为司马迁文有奇气,便是得之于这种游历:看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在这种人眼里,旅游不仅是一种经历、体验,还是一种反省,用异文化去解释自身文化,从而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与主观,最终培养一种更为阔大的胸襟,更为高广的眼界。
2、有些人将旅行作为一种学习教育的辅助手段。在东南亚游逛的两年中,我看到不少的老外游客,无论男女老少,大都属于这一类型。在任何景点,尤其是历史古迹前,你几乎总会看到他们认真聆听着导游的讲解,或者认真对照着手中的导览手册,仔细地观赏,不时还记记笔记什么的。
他们的前辈大学者培根就曾经说过:旅行补足少年的教育,增长老年的经验。
3、当然,更多人的旅行或者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和目的,就只是喜欢在路上的那一份自由自在。
作家毛姆说:我旅行是因为喜欢到处走动,我享受旅行给我的自由感觉。
小说家史蒂文森说:我旅行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哪里,只是为了前进,为了旅行而旅行,只要头上有天脚下有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停下来。
这基本算回归旅行的本质了。就像远古时期男人女人肩并肩漫游在大地上一样。西方那些四处流浪的嬉皮士,达摩流浪者,乃至波西米亚人,大约都可归为此类。
在路上,没有了日常生活中那些令人厌倦的种种习惯束缚,容易忽略遗忘了时间——而遗忘时间,在余光中先生看来,也就是忘了忧——这或许也是旅行的吸引力之一吧。
4、逃避。逃避,也是现代人踏上旅程的一个原因,尽管可能并不很普遍。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曾经以诗人波德莱尔为例,讨论过这个话题:列车,让我和你同行。轮船,带我离开这里。带我走,到远方,此地,土俱是泪。这位著名的法国大诗人甚至还呐喊出 “任何地方,任何地方,只要它在我现在的世界之外”!——逃避的情绪如此般激烈,也是没谁了。
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也对人们旅行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大致可归纳为这样几类动机:1、为了欣赏壮丽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悬崖峭壁,辽阔的星空和沙漠,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壮阔,看到人类自身的渺小脆弱,从而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就曾说过:美好的风景具有唤醒我们德性的力量。2、异国情调。异国情调具有一种新奇感,会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使我们得到满足。作者还以法国作家福楼拜为例,探讨了在异国情调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3、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人类固有的天性,在有些人身上格外的强烈。对他们而言,发现的乐趣胜过一切。德国自然科学家和探险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就声称:我被一种不确定的欲望所激励,这种渴望就是从一种令人厌倦的日常生活转到一个奇妙的世界。而日本人石田裕辅则干脆宣称:不去(异域旅行)会死!
三、旅行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又是一个人类式的问题!
就像那个永远在被发问的老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南怀瑾老师给出的回答是:人生的意义就是人生本身啊!而奥修的回答则是:一株花有什么意义?一颗小草有什么意义?开花就是了,生长就是了。
可是我们仍旧还是要问,还是要寻寻觅觅,执着地要找出那个意义来。
有一支歌曲,叫做“旅行的意义”,歌词里写道: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累积了许多飞行,却说不出旅行的意义……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关于旅行的意义,其实古今中外许多热爱旅行的文人作家们,都曾着文探讨过 。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旅行中看到不同的种群,不同的习俗,你就会心胸宽广些,你可以观察、参考别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以调整、完善自己的人生。
英国作家阿兰德伯顿认为,旅行能够催人思索。他认为旅行最大的礼物是重新赋予我们感受力。“很少地方能比在行进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他如此声称。
俄国作家邦达列夫认为,那种驶向未知远方的诗意,心灵的颤动,是旅行的意义之所在。旅行,他认为,能够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蒋勋先生认为,旅行不只是向外观察,更要向内反省。如此我们会慢慢的消除自己的主观偏见,扩大自己的胸襟,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威廉哈兹里特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的自由。让思想自由驰骋,尽情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还有人认为,旅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日常生活之外的观照视角,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从而能够反身观照、检讨我们自己的生命与生活。
对此点,我倒有着切身的体会。
前段时间,我去了滇南几个地方,其中石屏古城游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那是一个基本还未被开发,更没有被商业化的,原生态的古城,而我在里面却丝毫没找到感觉,更不能欣赏它,只匆匆来去。
正是这一趟失败的旅行,事后引发了我的反思:我到底想要怎样的旅行?到那些旅游目的地,尤其是那些历史名城、古城、古镇,我到底想要看什么?想要怎样的感受?想要怎样的体验?是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到网红景点打卡、拍照、发朋友圈?是吃吃美食,买买纪念品,然后打道回府?
想到我对石屏古城的浮光掠影、漫不经心、草率轻忽,我终于明白了:跟大多数同胞们一样,我的脑子里也已被植入了木马病毒!
谁说古城一定得是某个固定的格局,某个固定的样式,一定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规范齐整,所有的景点都包装打扮好,等着我们去打卡光顾?谁说古城不能像一盘散乱的沙粒,那些值得一看的景点分散在不起眼处,静静的等待我们去探究?
是啊,没有这样的规定!一切都只是我们被同质化、格式化的头脑在作祟!我们一方面反感、讨厌那种商业化,那种前篇一律,千(古)城一面;一方面又不自觉地“习惯、认同”了那种千篇一律的古城游览模式:被动地罐头观光,而非主动走进去探寻。
这恰如在现实人生中,关于怎样生活,关于怎样度过一生,我们被洗了脑,被格式化了一样!我们不敢,更不能,真正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这就是我对这次旅行所做的反省,这种反省,让我开始真正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乃至自己的三观,并从中获益匪浅——在我看来,这正是旅行的意义之所在。
另外,除了感受、内省之外,我认为旅行对普罗大众的意义,还在于得到一种真正的,内心的平和与静定。
旅行的意义,不是嘴巴喊出来,笔下写出来的什么旅行真谛,而是旅行者自身的气质变化: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平和宁静,从容淡定。
余光中先生也说过,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高远,心胸更加宽广,这样,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一场旅行,几乎可以说是精神上的大换血”,诗人这样说。
总而言之一句话:旅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去生活。
四、我们应该怎样旅行?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你可以群游,也可以独游。可以自驾游,可以坐火车游,也可以途搭游。不一而足,随己所愿。
总之,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旅行方式、工具,无论我们到哪里,游多久,最好至少做好以下三点:1、删除我们头脑意识中的“木马程序”,敞开心胸,打开眼界,只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和包容开阔的心胸,去看,去听,去经历,去感受。2、做好尽可能充分的“知识储备”。这个知识储备,绝不仅仅是诸如衣食住行,门票景点等等方面的攻略,更是对我们要去的地方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学习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3、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用心去体验,观察,思考。
谈到旅行,就不得不提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那部作品《旅行的艺术》。书中对如何“更好地旅行”,“如何在旅行中更好地发现美、体验美”,做了生动详尽的论述描写,以及现身说法。
无论是经由那些著名作家诗人的游记散文诗歌,还是经由那些著名画家的画作,都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发现,去感受,都能够令我们大开眼界,从而更好地,更深入地体验旅游地的自然与生活之美。
其实,关于如何旅行,我们古人的做法,真的更有借鉴价值。
无论是大旅行家徐霞客,还是大诗人李白苏轼,抑或是王安石韩愈等等大文人,都用其游记名篇告诉我们:无论游于何处,重在一个“尽情尽兴”!要“恣观”,要“肆游”,要“流连忘返,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游兴达到如此地步,忘忧又算什么!简直可以登天了呢!
当然,旅行还有另一重境界。
这个境界,我们的先哲列子的老师壶丘子阐述得很精辟,即:心游,内观。所谓“物物皆可游,物物皆可观”。
亦即老子所谓“不出户,知天下”。
或庄子所谓“逍遥游”。
当然,这是一种高企的境界。
旅行,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无论是旅行前兴奋的期待,还是旅行后难忘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威廉哈兹利特在《论出游》里宣称,这世上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就是旅行。
旅行中的某些景象(无论大自然的,抑或人文的),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将其称为“凝固的时间点”,认为这些凝固的时间点可以让我们在困顿时为之一震,当我们身处高处时,激发我们爬得更高,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来,而当我们情绪低落时,给我们以慰藉。
所以,让我们的生命中充满尽可能多的,这样的“凝固的时间点”吧!
所以,去旅行吧!只不过,是要真正的旅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