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于我并不是偶然,中间有些曲折,也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是从起出国这个心,到最终踏出国门,竟也隔了近10年之久。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小镇家庭,祖上世代务农,只是父母这一辈才从农村搬到了镇上,做一点小生意。父母并未受过很好的教育,然而他们却很坚信教育的力量。但受自身教育水平的局限,他们所能做的也不过供给我们姐弟衣食,按时给我们交学费,在我们写作业时不去打扰。要说他们有多望子成才也是没有的,他们只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多读点书总是好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从小并未树立起努力学习的观念,不过是该上学的时候上学,放学了就开始玩,甚至有时候作业都是第二天早上临时写的。然而一路走来学习成绩还不错,在老师眼里也算是可造之材,只是说要是再端正一下学习态度就好了。
上了初中以后,即将要面临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大考:中考。我也终于意识到好好学习的重要性了。那时候年纪大了一些,学习对我来说也不再是一件没有目的的事情了。我知道我要好好学习,要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然后要考上好大学,这样人生才有出路。
出国的种子是在何时埋下的呢?初二的时候学校请了我们当地一个出国留学的人来给我们做了一次演讲,那个人正巧那时候回家探亲。在本世纪初期的小镇上,还有这样的人物,简直是闻所未闻。我已记不清他当时讲了什么,只记得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言语中充满真诚和鼓励,12岁的我深受感染。
第二次头脑中被植入出国的想法是在高三班主任为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给我们念了他已出国的学生寄来的信的时候。我第一次亲耳听到了身边的人出国的例子,并对国外的学习生活有了初始的了解。那个时候对出国又增添了一些向往,虽然并不知道出国这一步要如何去实行。
等到上了大学,出国以及如何出国才变得清晰了。那时候身边也有不少人抱着同样的想法。不过是按部就班修完大学的课程,然后去考GRE和托福,然后就可以开始申请出国了。
我在大二结束的暑假就开始准备GRE和托福考试了,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来放弃了出国的打算,又经历了考研失败,找工作,工作两年,在职考研,才又重新回到学校读研。这整个过程中其实都没有再想过要出国,以为那个时机已经错过了,大概也不会再有了。然而研究生入学之后,当时的男朋友萌生了出国读博的打算,后来经历过工作和出国的权衡,我还是又一次投入出国的准备工作了。
正因为经历过这个曲折的过程,所以我知道还在国内为出国而努力的人对出国抱着怎样的憧憬和幻想。如今我在国外待了近4年,对国外的生活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认识。怎么说呢,国外的生活有很多美好,但也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兴奋和快乐是真的,孤独和痛苦也是真的,但在这样一段旅程中认识了自己,以及因此更加热爱生活,也更是真的。
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就是国际长途,从上海飞阿姆斯特丹,当时是被申请的学校邀请过来面试,给我报销机票酒店以及途中产生的各种费用。这样的好事是我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就这样非常愉快了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出国的旅程,不过四五天,面试完毕就返回了国内。几个月后我又顺利来到这边开始读博。这里的博士待遇是很好的,每月都有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的工资,不仅可以涵盖自己的房租和生活费,还可以存下一部分去旅行。
出国的第一个圣诞节,我跟老公去了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法国南部城市尼斯,还顺道去了旁边一个富庶小国摩纳哥。为期12天的旅行,我俩都玩得非常尽兴。回想一年之前,我们俩都在国内苦逼地忙着出国申请,也还从未有机会踏出国门,如今两人已经在地球的另一端享受南欧冬日的暖阳,顿觉人生奇妙。
后来我们又陆续去了德国法兰克福,意大利米兰和科莫湖,瑞士,比利时,巴黎,布拉格等地旅行。看着以前出现在书本上,歌词里的字眼,就这样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油然而生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
如果不是因为出国留学,我大概在这个年纪还没有机会来欧洲游玩,并且还能在每个地方都可以待上一个星期甚至更久。或许我也有机会出国旅游,但绝无可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4年之久,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同事和朋友,最大程度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并由此获得独特而珍贵的人生体验。所以,尽管出国的几年我经历了许多之前的生活里没有经历的痛苦,我又如何能不感激这段经历呢?
除了旅游这些高光时刻,我的日常生活是很枯燥的。每日的生活不过办公室和家里两点一线,每天接触的人不外乎导师,博士同学,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埋头在办公室,一整天没和一个人说句话也是常有的事。晚上回家做饭,和老公一起吃晚饭,偶尔会出去散散步。不得不说,国外虽然风景好,但人真的少,尤其是周日晚上,下午6点几乎所有商店都关门,街上冷冷清清。每到这个时刻我就特别怀念国内的热闹,地铁里面人潮涌动,大街上人山人海,晚上10点出门还能买到麻辣烫和鸡排。出国以前,我以为我是喜欢清静的,出国之后我终于明白:可你也不能剥夺我享受热闹的权利!我想要的清静是,我想清静的时候你让我清静,我想热闹的时候也能马上出去热闹起来。
因为孤独,我重拾了阅读和写字的爱好。在整个应试教育阶段,我是非常不屑于看课外书和写小酸文的。我觉得那都是跟学习无关的事情,有这时间我不如去多刷几道数学题。即便是上了大学,由于我读的是数学专业,课程异常繁重,也没有心思去读书写字。后来开始工作,整日忧心自己的未来发展,“谋划”考研,自然也没有时间去读书。读了研究生之后,又掉进了科研的大坑,不过幸运的是应付那些事情之外我还是有不少的时间,于是也开始零碎地读书,动笔仍然是从来没有的。不过读研的那些年,由于离家近(动车1小时),动不动就回家,学校附近好吃的好玩的也多,日子大概过得太轻松了,读书也始终没有进入状态。
直到出国的这几年,因为精神上时常苦闷,所以只好借读书写字来派遣,也终于觉得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上道”了。渐渐地摸索出了自己的读书趣味,并能从读书这件事情中得到巨大的享受。由于身在国外有买英文原版书的便利,所以也读了好多英文书。同时也开始读各种英文杂志。这真是一个阅读量激增的时期。回顾过去的生活,我大概真可以算得上两耳不问窗外事。每当生活中遇到烦恼,有所思悟时,我也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固有的思维里打转。很简单的,没有输入,怎么能产生有质量的思考呢?愚者想再多不过也是浪费时间罢了。
我真的很感激生命中有这么几年,我可以“不事生产”,不愁吃喝,整天就琢磨那些关于人生的宏大命题,并且有机会去体会不同的生活,看到不同的风景,也终于在反复的迷茫和顿悟中认清了我自己,确认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转变,在国内安逸的环境中,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完成,或者,永远都不可能完成。
在出国之前,我对于人生的态度是很激进的。我崇尚奋斗和拼搏,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争取自己力所能及最好的。而什么是好?不过是读书时成绩好,上的大学好,进的公司好,拿的待遇好。我一路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奋斗的,也基本上在每个关键节点上如愿以偿了。但在出国这几年里,我遇到了更大的困难,过去的方法不再行之有效了。过去我就是不用很费力就能得到那些东西,所以不得白不得。现在我需要很费力,我于是终于开始思考我到底想不想费这个力,这真是我想做的事情吗?这样的生活真是我想要的吗?我终于开始关注到自己的内心了。
随波逐流太久,受单一价值观影响太久,是很难突破这些局限的。在国外,我看到不同的人从事这不同的职业,只因各自的兴趣和选择不同。大家好像更在乎是不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看赚钱多少,或者是否符合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是否能够混的比同龄人好。在我现在生活的这个欧洲国家里,每个人看起来都体体面面的,即便是公交车上卖票的,超市里收银的,市场里卖猪肉的。我喜欢这种氛围,这种价值观真正多元化的氛围,这种每个人怡然自得没有那么多优越感和自卑感的氛围。
我终于觉得自己可以摆脱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束缚了,与其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去满足家人对你的期望,社会对你的期望,不如将这时间放在满足自己的期望上。毕竟,生命是多么的短暂,生活是多么有趣,想做的事情又那么多,用宝贵的时间去敷衍生活实在可耻。我依然是个努力的人,只是这努力更多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努力的方向是自己的热情和兴趣所在,而不是不明就里地努力得到那些别人看起来很好的东西。
出国留学的意义,对我来说就是被从舒适圈了拖出来,一把塞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让我体验成倍的痛苦和快乐,逼迫我去思考,摧毁了我过去的一些信念,也给了我新的勇气,让我建立了新的三观。
经历过所有的事情之后,我觉得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自由过。我比过去更加热爱生活,也知道这生活为什么值得我热爱。在30岁的年纪,经历这么一次不破不立,我觉得,是我的幸运。
----------
公众号:Stella的学习笔记(ID:stellaphd),专注个人成长/思维养成/英语学习/留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