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个小时的《黄金时代》,作为一部电影,不得不说它是冗长、压抑的;但作为萧红一生的写照,似乎又是短暂到残酷的。
我花了几天的时间才断断续续得观看完整。老实讲,看过电影之后,我对主人公——萧红是没有多少积极印象的。我不是怀着对萧红的敬仰、也不是抱有对她爱情故事的期许而看完电影的。那我是为什么坚持呢?回头想想,也许只是对那个中国动荡而又关键的岁月的一种崇敬吧,没错,那是个黄金时代。
影片整体低沉、压抑,除了对萧军有些许的美化之外,大部分给人以真实还原的感觉。最开始,萧红的独白中还自述道:“我病逝于……”,这倒着实可笑得让人出戏。至于演员的演技,自是毋庸置疑。印象最深的就是萧红怀有身孕时独自留在武汉期间,张译饰演锡金的一段独白,他说着与萧红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忽然哽咽、别过头去。这一情绪的急转,让我忽然想笑,但下一秒却随着他一起流出泪来。
我不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否应该去勇敢追逐爱情,但电影中,至少在萧红的身边,友情是真的,爱情却没有那么真。萧军的出现,在我看来并不是对萧红的拯救。第一天见面醉心于萧红的才华,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得干柴烈火,完全不顾及此时的萧红尚怀有身孕。同时,萧军又是及其自负的。他一边嫉妒萧红的才华,又一边把萧红的成就归功于自己的提携帮助。至此,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死了。对于爱情我虽然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我始终不相信没有包容与欣赏、反而用讽刺和嫉妒浇灌的爱情可以枝繁叶茂。萧红第二忍丈夫——端木蕻良,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怯懦的形象,在我看来他不是一名战士、也没有作为一个男人对妻子应有的担当。不知道历史中的端木蕻良是否真如电影一样,还是只为烘托萧军的勇敢、和二萧分手的自然性而做出的艺术牺牲,我不知道。
小时候读鲁迅,不懂得为什么要将如此晦涩的文章编进教科书。后来大了,懂了,也由衷敬佩鲁迅。他与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不同,他是一位纯粹的战士,他的笔杆子是可以打仗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他的文字锋利无减,直戳社会阴暗。萧军和端木蕻良,我无法否定他们在文坛上的地位,但只在电影中,他们或连生存都出现问题空有一腔热血、或软弱怯懦自私自负,在最悲愤的时候我甚至会有“百无一用读书生”的观念涌出。
抛开萧红个人的写作才华不谈,她短暂的一生其实并不精彩。明明自己就可以活得很精彩的人生,偏偏要依靠在男人身上。而她又恰好没有看男人的眼光,一个、两个男人将她的人生推向比时代更深的动荡。我觉得萧红对于爱情不是追逐,而更像是泛滥。她离开萧军,转而与身边的端木结婚,于她而言这是无奈与抗争,但连身边的好友都不解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呢?电影中,萧红被萧军打到眼眶淤青,我为她感到心疼;但萧军自视无错、口出狂言、大步离去时,萧红匆匆跟上的背影让我的心疼瞬间黯淡。萧红被端木留在战火中的武汉,独自挺着孕肚打地铺、搭船,看得我为她感到悲哀;但她转而与端木重聚、若无其事的平和让我的悲哀自作多情。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要记住谁对自己的伤害,但在自己舔舐伤口的时候一定要看清现实,一个人不一定就是孤独、转身也不一定是黑暗。同时,萧红也是不自爱的。电影中,萧红无论什么时候都在吸烟,即使是怀孕的时候也不例外。她丢弃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后来在文章中提及此事,写自己相信萧军抛弃一个孩子为了拯救更多孩子的理论。是不是萧军怂恿我暂且不论,萧红作为孩子的母亲,因为另一个男人一句话就抛弃自己十月怀胎的孩子,我想这不是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的。
书本上的理论只有应用到实际才能体现价值,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的纸上谈兵,只能“百无一用”。才华天注定,但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女人的肩膀并不比男人的柔弱。无论是现代、还是曾经,只有放宽眼界才不会让自己在男人、或爱情旁边画地为牢。就像丁玲说的:“当一个伟大任务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我们应该忘记自己的渺小”。
你若活出精彩,任何岁月都是黄金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