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NiFe基氢氧化物的催化剂活性很高,但是需要很复杂的合成,沉积再载体寿命短。证明了易加工的铁镍合金自发发展出一个高活性的NiFe基氢氧化物。NiFe氧-氢氧化物表层的生长/组成取决于合金元素和初始原子Fe/Ni比,从而驱动析氧反应的活性。当表面Fe/Ni比在0.2和0.4之间时,可获得最佳的析氧反应性能(超过商业IrO2)和耐久性,并包括许多活性位点。
引言:提到了Fe,Ni哪个是活性位点。铁原子是活性位点,其基体提供了导电性、铁的化学稳定性和具有较大活性表面积的载体。假设电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取决于其与载体28-30的粘附,我们考虑了碳基质8,31,但由于其固有的OER不稳定性,在工业上不可行。
在初始状态下的不同等级的比较:五种奥氏体不锈钢或镍基合金进行了评价。XRD在导线(标记W)和板(标记P)之间具有不同的优先晶粒取向。主要元素(Fe、Ni、Cr、Mo、Nb)的合金组成涵盖了0∼7.4之间的原子Fe/Ni比值范围。
1:铁含量、制造及表面制备效果
氧化峰(1.35-1.5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RHE)和还原峰(1.3-1.45V相对于RHE)归因于NiII/NiIIII跃迁(Ni(OH)2/NiOOH)证实了表面氢氧化镍的存在。它们的位置取决于合金的Fe含量。Fe0.3-21-35,氧化峰和还原峰正向移动。
铁含量在21.76~35.3之间,OER活性最高。老化后,贫铁(W-625和P-625)的OER电位分别显著降低了0.08和0.06 V,(略微)提高了其他等级的性能,从而提高了所有等级的均匀化性能。活化(高电位和低电位交替)进一步降低了OER电位。线和板之间观察到的变化不显著。
NiIII/NiII峰值库仑容量随着老化和激活而增加。假设NiIII是OER活性位点,将库仑容量归一化到E,可以发现,活性位点数量一定时,老化或者是活化都能降低E,这表示单位的活性位点的效率是提高的。有此现象的有P625,W625。
老化和活化后,合金的催化性能优于商业IrO2。与电化学表面积(ECSA)相关的过电位,表示活性位点的数量,它们优于文献中的许多材料。当ECSA(表1)较大(高粗糙度)时,完整的表面不能有效地用于OER,导致较小的表观周转频率。
Fe-Ni合金的动态操作(即AST)比在固定条件下稍为活跃,此外,它们非常容易抵抗剧烈的电位变化,这可能发生在碱性水电解器的启动和停止期间,或在瞬时运行过程中。富含铁的表面在AST后进一步激活,比激活后更多。只有贫铁的W-625表面不服从这一趋势(即使在AST后其活性仍然很高)。
所获得的Fe掺杂Ni氧化水氧化物层的高稳定性可能源自其形成方式,即通过合金基组分的溶解和重新沉积:当通过析出形成时,活性层在其基底上粘附得更牢固,这为制备的电极赋予了自修复性能。
从附录图5和图6(RRDE)以及附录表2(ICP-MS)呈现的结果可以排除合金的连续金属溶解。这意味着,无论考虑哪种Fe-Ni合金,在合金表面形成活性层后,通过CV分析测量的OER的氧化电流几乎完全源自氧气的释放。
2:活性表面层(微观)结构表征
经过抛光、老化和活化后,在合金-电解质界面上形成的活性表层。W316,Ni含量最低,活性层最薄,(老化和激活后NiIII/NiII容量的弱增加相一致),反映了Ni活性位点的数量较少。W-825和W-718的活性层教厚,和1f中较大的NiIII/NiII容量一致。通过对比P625和P825再抛光和活化之后的XRD,活性表面层为α-Ni(OH)2或NiFe LDH。
TEM分析,活性表面层呈多孔纳米晶结构。2i中出现了粒径小于5纳米的晶粒(没有优先取向)。图2f中活性表面层的TEM衍射图案突显出与立方NiO相匹配的立方结构,如扩展数据图2中所示。相位映射(图2h)突显出一块体奥氏体相(红色)和一层NiO立方活性表面层(绿色)α-Ni(OH)2或NiFe LDH转化为NiO(使用TEM检测到)可能是由于TEM样品的离子束聚焦制备引起的。
3.活性表层的组成
根据TEM-EDS元素分布剖面。在W-316L的活性表面层中Fe仍然是主要组分(激活后的Fe/Ni比例大于1),但Fe含量下降,Ni含量相对稳定,而Cr含量接近零。最初含有更多体积Ni而不是Fe的W-825和W-718,在激活后Fe含量降低,层中的Cr消失(与W-316L一样),其Fe/Ni比保持在激活后仍低于1。W-625的主要元素是Ni,在活性表面层中Fe含量明显增加。除了W-316L外,在激活后的活性表面层组成达到5-10 at.% Fe和15-20 at.% Ni,表明所有样品在激活后的活性表面层组成均匀化。
经过老化后,金属峰下降,反映了氧化物-表层的生长。镍氢氧化物峰明显增加,表明富镍层。活化后,氧化物层生长,金属峰消失,Cr、Mo和Nb峰的强度急剧下降。W-625和P-625的行为有所不同:经过老化和激活后,检测到Fe氧化物,确认了TEM-EDS测量结果:Fe在老化过程中(无电流或电位应用)被吸收,并在激活后增加。
NiIII/NiII还原峰电位强烈依赖于原材料中的Fe含量。此外,随着Fe含量的增加,NiIII/NiII峰位置呈正移动(图5a),这源于原子尺度的结构或组织。假设GI-XRD(图2e)在激活后的活性表面层中确定了α-Ni(OH)2相(或NiFe LDH相),如Fe掺杂的Ni(OH)2(参考文献23)、混合NiFe氧化氢14和激活钢34,Fe可能被置换到α-Ni(OH)2基体中的Ni位置19,49;这可能导致α-Ni(OH)2相中Ni的不同电子环境21和随着Fe含量增加而发生的Ni周围的对称畸变50。超过40 at.% Fe后,NiIII/NiII电位稳定在约1.4 V vs RHE附近:Fe3+在α-Ni(OH)2中的有限溶解度可能会产生一个富含Fe的相(FeOxHy),用于更高的Fe含量,与之前含Fe的α-Ni(OH)2相共存。因此,图5a是一个主曲线,用于从CV扫描中确定NiFe氧化氢中的Fe含量。
由于活性表面层是纳米晶,没有优选晶体学取向,因此未引起活性表面层的外延生长。金属表面处理也不会对OER产生影响(见附图4),表明活性表面层的形成主要决定了OER活性;这些牌号可以在没有任何表面预处理步骤的情况下具有很高的OER活性。
化学组成是影响OER性能的主要参数(图1c),在Ni(OH)2/NiOOH中Fe含量在10 at.%和50 at.%之间达到最佳性能(参考文献13)。Fe含量较低的牌号表现出较高的OER潜力,这是由于纯Ni(OH)2的催化活性较差(参考文献12,20)。富含Fe的牌号(超过50 at.%)表现出中间性能,因为会形成一相不活性的FeOxHy,总体降低表观OER活性19,20。尽管牌号中存在添加元素(主要是Cr和Mo),但样品遵循NiFe基氧化氢催化剂的趋势:Fe含量和Ni含量(原子Fe/Ni比)仍然是确定OER性能的主要标准。
碱性介质中的溶解度差异:Ni氧化物被稳定,而Fe氧化物和Cr氧化物则不稳定。富含Ni的块材料在老化和激活后具有较大的NiIII/NiII容量增加,并且氧化层更厚。
因此,微量的合金元素(主要是Cr和Mo)在形成富含Ni的活性层对于富含Fe的样品中具有重要作用。活性层的形成可能取决于原料中的Fe含量。对于Fe含量较低的牌号,Fe的掺杂会随着厚度增加而增加Ni氧化物层的OER性能,而对于Fe含量较高的牌号,富含Ni的层会随着表层中添加元素(Cr,Mo,Nb等)含量的降低而增长。
在激活后,每个活性表面层主要含有Fe和Ni。绘制Ni活性位点的活性与层中的Fe/Ni比例(图5b)显示,较高的Fe/Ni比例会产生更好的活性位点性能:在活性层中含有尽可能高的Fe含量可以获得每个Ni位点更好的OER性能。与NiFe LDH或其他激活钢相比,我们的Ni-Fe合金在相同的Fe/Ni比例下具有类似或更好的Ni活性位点活性。
Ni活性位点的数量对催化剂的OER性能也至关重要。尽管W-316L具有最高的初始Fe含量,但在激活后其OER活性较差,这是因为NiIII/NiII容量的增加非常小,与Todoroki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37:Fe/Ni比率和生成催化剂层(具有大表面积)的能力是获得最佳OER性能的主要标准。
对于Fe/Ni比例在0.2和0.4之间的催化性能最佳。对于初始合金组成范围非常广泛的情况(0.004 < 初始原子级Fe/Ni < 7.4),达到这种比例是可能的:Fe含量较低的牌号通过Fe掺入(杂质存在于电解质中)进行优化,而Fe含量较高的牌号则显示出富含Ni的氧化层(Fe,Cr等元素的选择性溶解),这些合金元素有利于Ni富含的活性层的发展。这两种过程都受到电位循环的强调。因此,无论初始合金的Fe和Ni含量如何,都可以轻松获得显着的OER活性(超过商业IrO2)和合理的耐久性,只需应用交变电位(该过程通过与可再生电力源相结合的水电解器进行,以更新电解器),尽管低初始Fe含量的合金(例如,合金625)似乎对严酷的电位交替不太耐用于含Fe较多的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