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是一个很复杂的器官,就算是我们自己也常常不能理解自己的一些行为、想法,周围的人就更不能理解最真实的我们了。
但是人毕竟还是人,判断一个人最真实的想法、性格都还是有据可循的。
但是这些规律并不是高深的理论,也不需要一套复杂的判断机制,只需要你通过对方一些小的行为、话语来判断这个人真正的品行、想法。
这些经验并不是没有价值的,美国堪萨斯大学还专门开了一门基于微妙言行判断人品的课程,可以通过一些固定的微妙言行来判断对方是否外向,是否是冲动人格,是否是进取型人格,而仅需要看一眼这个人穿了什么鞋子。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潜意识表现出来的言行实际上都是有一套自有逻辑的,这一套逻辑能够真实的反应你内心的所思所想。只要理解了这一套逻辑,那么通过这些微妙言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就不难了。
1、看他怎样对待服务员
一个人对待服务员、环卫工人等服务人员的态度很容易能够告诉我们他是什么样的人。
孟子提倡“慎独”,说一个人在独处或人很少的场景中,在最不经意的状态下会表现出他最真实的样子。当一个人面对的是领导、招聘“HR”或者其他很“重要”的人时,会披上最厚重的面具。这个时候他一定会表现得温文尔雅、文韬武略……
但是当他走出面试大厅,一位环卫阿姨不小心弄脏了他的鞋子时,他作出的表现才能反映他真实的自我。
所以观察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温柔、有礼貌、善待他人,只需要看他是如何对待那些在他眼里地位没那么高,没那么“重要”的人就可以了。
2、看他是不是老看手机
我觉得没什么比你正在跟一个人聊天,而他反复的看手机更尴尬的事情了。
老看手机,特别是在聊天中老看手机意味着这个人对别人缺乏尊重、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社交和倾听的技巧、意志力低下。
除此之外,埃隆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谈话中老是看也会极大的降低谈话的质量和面对面互动的效率。
3、不断重复焦虑行为
反复的搓手、抱肩、坐立不安都算是一种焦虑行为,这意味着这个人此刻极其焦虑,已经接近崩溃,甚至快要不能自控了。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反复的做出焦虑行为也可能意味着这个人是完美型人格,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不能满足心意就会容易地感觉到烦躁、受挫感。
4、他爱不爱问问题
你有没有面临过鸡同鸭讲的局面?在一次谈话中,我的聊天对象就一直在谈论他自己,而丝毫没有听我在说什么。那次谈话中,不管我说什么他都在大聊特聊他自己的发家史,但是生气的我也决定不听他讲什么,专心地说我想说的话,结果两个人不欢而散。
其实在聊天中只想聊他自己的感受的人,往往是特别自我的人,他们对自己有很强的认同感,自尊心特别强,他们往往是注意力的“索取者”。
而在谈话中喜欢问别人问题的人,其实更多地在关注别人在想什么,他们的情商相对较高,思考能力更强,也更谦逊,更安静,他们往往是注意力的“给予者”。
5、他握手的情况
握手力量较弱的人往往身体不好,性格相对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常常无精打采。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研究表明,尽管通过一个人的握手情况来判定他的性格并不绝对靠谱,但是你还是可以从很多方面了解他的性格特征。
例如凯文·史派西在《纸牌屋》中饰演的安德伍德总统在握手时,就总喜欢把胳膊肘往外一横,给人一个强劲有力的握手,以表现自己是一个乐观、阳光、年富力强的人。
6、他为人拖拉
老是迟到意味着这个人缺乏对别人的尊重,而且这个人为人拖拖拉拉,或者是为人懒惰、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而圣迭戈州立大学的杰夫·康迪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爱拖拉的人往往喜欢同时做很多个任务,而且只要一懒散就会特别嗨。
康迪教授还在这种拖拉的人中专门归类了一种B型人格,这种人特别喜欢迟到,但是他们迟到并不是故意,而是对他们来说,时间流逝的比较慢。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对偶尔为之的迟到过度解读,只需要关注那些每次都迟到的人……
7、他的书法水平
字如其人是中国人的一个俗语,人们对书法和性格之间的关联研究已经很多了,例如你写字的时候用笔压纸面的力度越强就意味着你越紧张;你写字比较倾斜就意味着你可能是个比较外向;你写字比较松垮则意味着你可能组织能力不够强。
但是对这方面研究的质疑也是最多的,因为好多人写字有问题更多地是因为缺乏练习。
8、他的眼神接触
眼神接触的关键在于平衡。尽管在人际交流中保持眼神接触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全称都拿眼睛等着别人其实也是很吓人的。
研究表明,在交流过程中不太敢作眼神接触或者很少做眼神接触的人意味着这个人很内向或者很容易害羞,而如果眼神接触的过多则表明他比较有进攻性,而且性格较硬。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你在谈话的60%的时间里保持眼神接触,就能够让对方感觉你是一个友好、可信的人。
总结
有很多时候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微笑的言行能够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你既能够通过这些微言微行来判断一个人,也能够用这些技巧来发现最真实的自己,从而让自己不断进步,变得更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