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好好呵护孩子的“玻璃心”

文|紫罗兰

今天上午的心理课上,有一位妈妈带着一个11岁的男孩和他的妹妹来进行现场心理咨询。

咨询对象是这个男孩子,即将升五年级。来咨询的原因是班主任老师反映,孩子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太紧张,一紧张就回答不出问题。感觉扭扭捏捏的。

经现场了解,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全班排第3名,现场一起来的小姑娘是他的妹妹,从小几乎一直跟着爸妈长大。

于是咨询师开始提问,“听说你学习不错,你这回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

男孩子听见问题不光没有回答,手一直不停地一颗接一颗往嘴里塞炒豆吃,看着好像想说话,但一直憋了好几分钟竟然说不出一句话。而且在座位上憋屈的动来动去。

咨询师耐心的具体化引导着,“数学多少分?”又等了好几分钟,还是不说,但能听到孩子低声‘嗯嗯”的声音,想说说不出来,似乎又不敢说的样子。

于是咨询师转移话题,问“你妹妹叫什么名字?“男孩子很顺利地说了出来,“妹妹几岁了?“9岁”,也很直接地说了出来。

咨询师说:“你这不是说的很好吗?什么都知道呀?”

于是接着又问:“孩子,这次期末数学考了多少分?”思纣一会,终于说“98分”,“嗯,很棒的成绩!”

“英语多少分?“88分”“语文呢?”想了一分钟说“90.5分”,“成绩非常不错。”

“小伙子,你最喜欢那个老师?想了一会儿说:”语文老师”

“为什么喜欢语文老师?”于是又陷入了沉默无语中。

“你长这么帅,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又是漫长的沉默不语。

“你有几个好朋友啊?”还是不说。

现场的我们可想而知,憋屈坏了,因为对许多人来说,这些都是张口就能回答的问题,但对小男孩来说却如此为难。

“你能说说,什么情况下你会觉得紧张吗?”孩子更是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于是咨询师把两孩子支了出去。

问他妈妈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

妈妈说:大概从上了幼儿园开始。具体什么原因不太清楚,也没有太在意。好像幼儿园时有个老师挺厉害,但孩子似乎又很喜欢上幼儿园,有时候周六日幼儿园休息都想去。

咨询师说,应该在孩子刚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来,容易矫治。妈妈说,前两年就想来,一直拖着没来。

接着他妈妈反映,也可能是孩子的爸爸和我脾气都比较暴躁,有时候训斥孩子。孩子比较胆小,尤其是怕他爸爸,特别是孩子说不出话的时候,就又急又恨地骂。

妈妈反映,孩子平常话还是比较多的,但就是有时说话不过脑子,什么话都说,有时候就挨训。妈妈说,在家也是,只要遇到略微复杂的问题,或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干脆说不出话来了。

在家都是这样,在学校应该也是这样。

所以,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孩子来咨询。

其实,造成孩子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为孩子不能过多参与谈话,不知道具体什么事情在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也不知道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也许是幼儿园老师严厉的原因,也可能是爸妈火爆的脾气,和动不动的训斥,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事情,让孩子在需要取舍和思考的问题上,说不出话来,或者思虑太久,慢慢地也就说不出来了。

现场的感觉很压抑,一个机灵聪明帅气的小男孩,问一句不说,问一句不说,紧张的不行,简直太郁闷了。

可想而知,每天他的爸妈能有多大的耐心,忍耐孩子这样不说话,所以料想家长训骂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更造成了孩子不说话的恶性循环。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孩子天生都是擅长“察言观色”的小家伙,他们会因为父母的负面情绪而感受到痛苦,也会因为父母的乐观坚强而快乐。

父母先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面对愤怒的父母,孩子不仅要承受自己的负面情绪,还要面对父母的负面情绪,这样的双重负担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更加难以解脱。

再小的孩子都有面子和自尊,特别是婴幼儿期的孩子,不要当众责罚孩子,否则他们的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有些家长喜欢以训斥来吓唬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来。比如这个男孩子的父母就觉得孩子平常特别能说,而且说话好像不经过脑子,就训斥孩子,所以可能造成孩子大多时候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一紧张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其实,这些方法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产生很多心理上的障碍。

一紧张连话都说不出来的孩子,小学可能还好,到初中,高中,大学,就业以后怎么办?况且,如果到了初中青春期,学业压力和同伴效应,孩子有可能造成学业上的困难。

特别是那些易怒的家长,在孩子闯祸、闹脾气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要学会和孩子有效沟通、讲道理,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

这样才能养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