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讲课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新员工问一个问题,怎么在实际工作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实构建知识体系主要看你的目的,你是因为什么样的需求来建立知识体系呢?为了更好的应对考核?还是让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好的进行?还是想让自己的工作表现一鸣惊人?
我个人的想法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你的行为,让你的行为的执行效率更高,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如果要构建这样的一个体系,你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实践性的验证,然后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归纳整理,形成一个体系之后,你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相关类似问题,并且更有富余精力去处理更高级、更复杂的问题。
举个例子。
关于销售的学习,是很多一线销售人员的必要的功课。如果单靠自己实践积累,速度太慢,那样太依靠天赋,对公司,对自己都是一种没有效率的选择。
所以你要收集各种关于销售的知识点,比如客户表情肢体语言判断、顾问式销售基础、核心产品知识、突发状况应对知识等等,但是这些知识点,什么时候代表,它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你可以应用的知识了呢?这就涉及到体系建立第一步,知识处理问题。
接着当你掌握的知识点越多,你越会意识到,这些知识点,有一些单独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相互之间是有矛盾的,比如各种销售流派,对于客户的在犹豫时的处理方针都是不同的,有的要求销售人员缓一缓,与客户进行感情交流;有要求销售人员对客户进行刺激,好让客户冲动消费。不同的理论看起来都是对的,那么具体到你自己,你该怎么选择呢?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为自己建立一套知识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工作。
第一,处理知识点。
传统上,大家一般都认为知识点是来自于书本。那么先问一个问题,书是用来看的,还是用来用的?书中有那么多的知识点,你是仅仅把它记载笔记本里,还是把它记在脑子里,其实不管是记在脑子里还是笔记本里,都没什么用,因为你没有把这个知识点在实践中应用。
另外的知识点来自于生活。比如说,你在今天的生活中间得到一个结论,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多去倾听,多去感受对方的感觉。在总结出这个知识点后,我们需要去把这个知识点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贯穿,你能想起来的过去的哪些事件你应用了这种方法,哪些事情你没有应用这种方法,什么情况下你应用了有效,哪些情况下无效,有效的原因是什么?无效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未来进行规划,在即将发生的事件中,有哪些事可以用上这个知识点。当你能够把这个知识点应用几次之后,这个知识点才算是进入了你的人生经验。这也就是经过整理分析的经历才叫经验。
很多新员工有书中什么都有的潜意识想法,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如果你仅仅把眼光发在书中的话,就看不到生活中遍地的黄金了,书中记载总是有限,有些体验是无法用言语记录表达的,就算能够表达,也会因为你对于这个体验的无感,而认为这个是一种谬论。就像之前,我一直对武功什么的秉持一种无稽之谈的看法,这个理念在我上研究生的时候,被打破了,因为我体验了,看到了功夫高手的样子。借着这个契机,我大概可以猜测古代的功夫高手是什么样子了。所以你也要在生活中提取大量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
另外很多的知识点,你不去体会,你就只能获取知识的第一层含义,你只有在经历体会过后,才能知道知识背后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东西。然后才可以进行知识的二次学习。
第二,就是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当你有大量的知识点累积的话,你慢慢会发现,这些知识点自发的串联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套路。如果你不对这些套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话,这些套路之间经常会差生冲突。两个冲突的套路,会严重的影响你的决策和实践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你的不断学习,两个冲突套路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你要具备解决冲突的能力。比如说,我学习国学,我也学习心理学。国学是建立在家文化上的学说,心理学是建立在个人文化上的学说,你怎么把这两个学说在你的身上进行和谐统一,这就是我要去研究梳理的事情。
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极其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基础不同,那么当下他建立的知识体系也会不同,毕竟知识体系是为了更好的让个人进行应用。
另外,知识体系梳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反馈,当你怀着验证的念头去求证时,你才会看到两套学说到底哪套更适合你。
总结,在这两步,各有各适合的方法论,就我而言,在知识点梳理方面,我推荐用拆书法,来自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在体系建立方面,我推荐大家使用思维导图,将自己的思维画出来,然后进行实践对比整理。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做一面思维导图墙,把想法和实践反馈进行标准。这样,你可以更直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