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同事都在谈论着“95后隐形退休人口”的话题。在他们充满震惊而又很真实的描述里,“隐形退休人口”显然已经成为了95后的第一个社会标签。
职场中,那些看似拼命奋斗的人啊,内心追求的是让自己尽可能的舒服。这就是“隐形退休人口”群体,特别的佛系。
曾经,退休只是一种状态,而现在,退休是一种心态。
不久前 ,由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炸出了朋友圈里不少的“离职党”。在这份报告中,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明显缩短了。提出离职的时间80后平均3年半,90后平均19个月,而95后……仅仅只有7个月。
我仔细观察了身边初入职场的95后,他们重视自我感觉,向往工作中舒适的体验,离职理由也是很“随心所欲。”
01
工作枯燥,与预期相差太远
我认识一位在名企工作的朋友,工作能力出色。部门难缠的事情就会交给她,她都能解决,同事圈里都流传着她“神话般”的事迹。老板极度赏识她,转正之后便享受着月入上万的薪资,工作生活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就在我们沉浸于对她的“羡慕嫉妒恨”情绪中时,她给了我们一记暴击。她在朋友圈晒出了离职申请,振臂高呼着“离职的自由。”
我们很不解,问及离职理由,她轻描淡写的说:工作枯燥了,和我预想的相差太远了!
这更让我们疯狂。
也有朋友佩服她的勇气。而我却不以为然。在众多的离职理由里,“工作枯燥”最不应该成为最直接的因素。
其实,究根结底,让她选择离职的并不是枯燥的工作,而是她缺少了平衡“有趣生活”和“枯燥工作”的能力。
02
工作上的“诗与远方”
上个月,朋友从华为离职了。这是他今年第3次提出离职申请了,不顾家人朋友的劝说。
离职当天,他在朋友圈放了一张深夜加班时办公楼烛火通明的照片,配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奇葩说》第五季讨论了一个职场上非常棘手的问题:“如何在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之间抉择?”哈佛女博士詹青云在结辩时说道:在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去追寻诗与远方。选择低薪很喜欢的工作就已经收获了精神的自由。
应该承认,现在的95后,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你给的东西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对于工作,他们已经习惯性的用“喜不喜欢”来衡量了,觉得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非常高尚、非常酷的事情。
“喜欢”、“诗与远方”、“精神的自由”是具有诱惑力的。
在职场中,我们好像一直在夸大这些词语的功能,认为追求了它们,我们就能抵达内心最深处的灵魂。
它们就像空中楼阁,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本身就是一场虚幻。所谓的诗和远方,只是你在行走现实道路上可以欣赏,却无法永久触达的风景。
对于拥有充沛精力和无限可能的年轻人来说,过于追寻诗和远方,整天活在一种优越感中,虚度了青春却也一无所获。
03
“怀才不遇”的通病
在刘苏的新浪微博看到一段话:
公司招了大批应届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的新新人类。平均年龄23岁。
那个新的助理,是经过多次面试后,我亲自招回来的一个女孩。名牌大学本科毕业,聪明,性格活泼。
私下里我得承认,我招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她在大学里优秀的表现之外,还因为她写了一手漂亮的字。
手把手的教,从工作流程到待人接物,她也学得快,很多工作一教就上手,一上手就熟练,跟各位同事也相处的颇融洽。
有一回,她非常困惑的问我:“为什么总是让她做这些琐碎的事情?”
我当时问她:“什么叫做不琐碎的工作呢?”
她答不上来,想了半天,跟我说:“我总觉得,我的能力不仅仅能做这些,我还能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日常的工作人人都能做好没什么了不起。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工作,循序渐进的、隐约的,成为今后发展的分水岭。
漫不经心的对待基层工作的最大的损失,就是将看似简单的事物性处理方式,分界成为长远发展的能力问题。
95后职场新人总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而不能长久的沉入到一个行业里去,这也是95后职场新人的一个通病。
但是公司需要一个聪明人,而这种聪明人需要拥有的是“大智慧”而非“小聪明”。
换句话说,工作其实更需要一个踏实的人。在“小聪明”和踏实之间,几乎所有人都愿意选择后者,因为一个能沉得住气的人,才是难得的人才。
或许你会因为自己的智商高而认为自己是聪明人,但是踏实,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和先天条件没有太大关系,却最能成就一个人,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