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先来分享几个小故事。
摩洛哥崎岖的山路中,一位本地司机开着呼哧带喘的面包车载着我驰骋其中,奔向旅行的目的地撒呼啦沙漠。这位师傅在2天的行进途中,每见到一位行人,注意是每一位或者...几乎是每一位行人,有背着一木筐沙枣赶去售卖的老大爷,有手里捧着一束路边黄色野花的小姑娘,有三三两两坐在小店门口,头戴纱丽聚在一起边说笑边用小磨盘磨着阿甘油的中年妇女,他都要减缓车速,用愉快的声音问个好,路人也面带微笑地回一句问好。当下中国鼓励什么?“不要进行无谓社交”,因为它只会白白地浪费你的时间。这位司机属于无效社交行为吗?100%是,他浪费了时间,但他收获了快乐。
泰国出差期间结识了一位当地哥们儿,他是我的同事,后来成了好朋友。有次他来国内出差,我请他和他的泰国女友吃饭。席间谈到同学朋友聚会,我说道中国人越来越排斥这种聚会了。而他们却对这种事儿满脸期待。“大家聚在一起聊什么呢?”我问。“当然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过去一起做过的蠢事啊,电影啊,音乐啊,旅游啊。”然后她俩就一张喜爱的乐队专辑话题滔滔不绝了30分钟,那种沉浸式的真实的兴奋感甚至触动了我这个对音乐不怎么感冒的人,瞬间把我从“背负家国期望”、“苦大仇深”的状态中拉回到了我这个年龄该有的轻松感之中,在我们看来“活在当下”这个世纪难题对他们来说就像吃饭喝水那么轻而易举。瞧瞧吧,即便你是个“混得不行”的家伙,在泰国的同学聚会中,也依然有从社交中获得快乐的资格。
埃及出差期间,一位公司的当地外包司机,拉着我们几个人出去,我坐后排,副驾是一位公司高管,也是当地人。应该来说,这位高管的收入在当地算是绝对1‰的精英阶层了,而司机师傅嘛,估计也就是混个温饱吧。俩人之间应该说“身份地位”“收入差距”都有些悬殊。我们在车里坐好后,因为还需要等一个人,车子没有启动。这时司机举着手机邀请高管看一段有意思的视频。俩人看完哈哈大笑,之后越聊越起劲,谈到兴奋之处俩人还来个high five,并时不时得拥抱一下,而我发誓他俩5分钟之前还互不相识。他们交谈用的是阿拉伯语,我听不懂,但我知道,这几个小时的车程中,司机师傅没有因为旁边坐了个在我们看来“没有共同话题”的“重要人物”而小心翼翼、谨言慎行,而高管也没有因为要维持自己的“精英身份”而冒充高冷、百无聊赖,他们都收获了快乐。
所以呢?这个世界是有千面的,我们也可以有多元的选择。有时候,别人教导你的不一定是对的,即使是对的,也不一定是好的,更不大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接下来结合国内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在中国“快乐”的地位被严重降低。利亚德的酒店门童会向客人问候:“你今天快乐吗?”里昂的老妇人看到许久未见的侄儿会问候“亲爱的,你在巴黎的生活还快乐吗?”而在中国,似乎很少有人关心你快不快乐,“工作找到了吗,买房买车了吗,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似乎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凌驾于快乐之上。当这些清单的上的条目没有勾完的时候,你是不具备快乐的权利的。当你终于筋疲力尽完成了所有条目的时候,心想着这下没人烦我了,可以尽情快乐了,你太天真了,更高阶的任务会接踵而至,“工作升迁了吗”“换学区房了吗”“啥时候要二胎啊”...快乐嘛,往后排吧,快乐算什么,能当饭吃吗?能当谈资吗?能当抹嘴的猪皮吗?
其次,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天天快乐”虽然频繁得出现在祝词当中,甚至因为出现得太过频繁显得非常没有什么“含金量”,以至于当你即使搜肠刮肚找不到更好祝词的时候,你都不太好意思把这个词说出口,因为它已经有点“俗不可耐”,但其实能够真正做到“天天快乐”是一件非常非常牛掰的事情。大家知道,人作为群居性动物,当然面临丛林法则。当利益要做出分配的时候,个体之间的竞争和打压是必然的。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内卷国里,情况就尤其糟糕。公司里,加班的活儿都想让你干,锅都想让你背,工资和绩效嘛,你就不用过多关心了。回到家,还要面对家长的各种絮叨。约个会吧,女朋友又明里暗里得表达了你要成为潜力股的殷切希望。聚会上呢,一番寒暄攀比之后,相较你“混得更好”可能是别人开心的唯一源泉。似乎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想让你过得不开心,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你开心了,别人就有可能开心不起来了。所以呢,在这样一个社会竞争的大环境里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如果能做到心静如水,荣辱不惊,忽略周遭的浮躁,独自享受精神的愉悦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快乐呢?关于这点,网上书上专家的招数很多,言之凿凿,可是多少有点像搞笑类格斗术防身术,理想脱离于实际,不见得适用于每个独立个体,所以我在这里也就不再班门弄斧。但是呢,大家只要知道快乐这件事很重要,能够做到在一生之中不断地践行揣摩,相信是能够各自收获一些感悟,找到适合的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方式的。如果做到了,那么值得庆幸,你解锁了最高阶的人生智慧,成为了真正高人一等、真正牛掰的人。
希望大家,包括我在内,都能够变得牛掰。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