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楼 的 变 迁
因为表姑的亲戚关系,十几年前曾经去过史楼,那是一个怎样的村子啊:东临稻屯洼湿地,蚊虫叮咬不胜其烦,南边连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出入不便,儿女愁娶愁嫁。大多数人以农业为主,三四百人的村子,百十户人家,就蜗居在一个狭小的地界里。
七八年前,再去史楼的的时候,听表姑说,史楼村整体异地搬迁,因为对政策不了解,大伙议论纷纷,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人舍不得那二亩地,有的人舍不得住了两辈子的趴趴屋。前途的渺茫和不确定性,加之上了年纪的人居安思安,老百姓一度怨声载道。楼盖起来了,老百姓不愿意住,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老弱病残。
弹指一挥间,今天再去史楼……一派江南气息,如诗如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牌坊,正面舒同体“史楼”二字,凝练厚重,体现出的是眼前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村庄,反面“经史百家”意味深长,体现出的是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
沿着宽阔而又整洁的柏油路行进,党群服务中心,青年教育基地,非常醒目,为民办事不拖后,村史教育不忘本。
整个村子内,杨柳依依,小桥流水,荷香弥漫,别墅式农家院参差而立,白墙青瓦,好一派北国江南小镇。儿童娱乐中心,老年休闲广场,“黄发垂髫,皆怡然自乐”。
表姑说,这几年,党的政策好,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住得宽敞了,村子漂亮了,每天就像生活在画里一样。年轻人不少都回家创业办起了乡村旅游、农家乐,收入逐年提高。她今年九十五,自己好要活上二十年,好好看看村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