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深圳的三四年,写这句话的时候,我动了些小心思,按年月来说,我是2011年10月份来到深圳的,至少不那么年轻的人,总喜欢在时间和年龄的问题上模棱两可。不论三年还是四年,亦或是七八上十年,每一代人的烦恼都在,只是多数人都不大愿意说出来。这一代深漂很孤独,也许我说的不对,但希望能鼓起勇气把它说出来
我个人不是孤独症患者,有几千微信好友,每分每秒都更新着朋友圈,还有3万深圳青年生活的粉丝愿意听我唠叨,现实中我也若即若离的混迹在自媒体的小圈子里,和几个老同学住一起,工作也很充实,可即便如此我依旧想说,一个人在深圳,是我们这代深漂,多数人的内心独白
王小波有一本书叫《沉默的大多数》,标题我一直很有感触,避开女票和男票的问题,一个人在深圳的原因,和我们这代人沉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前段时间朋友圈里有个朋友写到,深圳是一个冷漠的地方,很难交到能维系长久的朋友,常常一个明明交往得不错的同事或者朋友,也经不起再轻的别离
其实深圳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70%的外来人口,但每个人看到这个标题,都会想起这些年来自己在深圳点点滴滴的故事,只是对不起,来自四面八方的我们之间,故事的前后都没有太多的交集,这怪不得城市,也怪不的咱们自己,我就有很多高中还算要好的朋友同在深圳,三四年了,大家心里想着,却也很少真正的聚过,大家相互祝福着,回头还得赶自己的集
深漂算得上是中国在这个时代里最孤独的一群人,除了北漂外没有之一,领导常说,幸福感是相对的,其实孤独感也是相对的,因为20多岁的人,本该是最没有孤独感的一群人。
我们这代人的沉默,源于校园和父辈的文化,不但让聚集在这座移民城市的年轻人感到更加孤独,也会让排解孤独的方式变得单调起来,打游戏、K歌、逛街、看电影...深圳城市多彩,但由于沉默,但真正放开胸怀融入这座城市的人其实很少,我们在学校呆了十多年,习惯了沉默教育,很多人一辈子都迈不出校园的桎梏,老师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家长说什么我就要什么,在人云亦云,人趋亦趋的的路上追赶着。
前些时候流行的青春片,一部比一部烂,却一部比一部叫座,在沉默的世界里一个屁都能引起轰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韩寒就是80年代的一个屁,不是因为韩寒多有才,而是命运让他在一个刚刚捅破窗户纸的沉默时代里发声,加上互联网,他便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一个韩寒,80后的回忆是不是显得更加灰白?
之所以沉默,除了校园,还有老一辈的文化熏陶,很多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依旧很幼稚,宅,打游戏,整天看着无聊的动漫或者综艺韩剧等等,这是校园的风气,同时也是校园沉默教育带给我们的桎梏,让多数人即使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依旧不如何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在老家20岁过了就结婚,找个房子安居乐业是对的,但是到我们这一代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移民城市社会结构,背井离乡找对象和做事业的困扰,是父辈们无法体会的,还是开头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于是有人不堪重负回到老家,更多人在父母的不理解下,坚持在深圳,找寻着着机会
有时候我庆幸自己在互联网行业,这是一个90后也有话语权的世界,沉默是过往时代背景下的需要,而未来的世界需要更多的不同声音,沉默的90后在未来是没有任何机会的,今天在朋友圈看到莫言的一片篇文章《我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也很值得思考,推荐给大家,感兴趣可以在公众号中输入“莫言”查看。
回头说说自己,这是我一个人来深圳的第三年,慢慢地过的自己也迷茫了,眼看着深圳房价持续上涨,去年这一年等同于白干。记得2011年刚到深圳的那个夏天,彼时“我爸是李刚”拉开了全国人民拼爹的序幕,我清晰的记得当时自己顶着烈日,挤着公交满头大汗的到处找工作,心想再过几年一切都会好起来
两年前,我成为了一名标准的深漂,拎着早餐挤着公车赶往写字楼林立的CBD工作,经常和伙伴们一起加班至深夜,大家却自得其乐,年轻人对激情的渴望,在老家不曾想象,我开始有了留在深圳的冲动,自己努力一点,或许爱情和面包都会有的
去年春节,我在聚会上遇到了初中同学,在读研究生,读了20来年书却打算留在老家当公务员,我是个心直口快的人,问她,你读这么多书留在老家当公务员可惜了吧?他反问我,深圳随便一套房都几百万,你买的起吗?在深圳三四年的我,已经没办法回避这个问题
我记得刚来深圳,总有面试官带着主人翁的骄傲问我喜不喜欢这座城市,彼时我天真烂漫说喜欢喜欢,而现在每每涌入地铁的人流,身边都是千人一面的焦虑和疲惫,每一次不顾一切的拥挤,只为了站上一趟过十分钟还会有的班车通勤
没有人再幼稚地说朋友圈里说
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也没有插着耳机的妹子
告诉你她那些逗比的理想
我自己也是沉默教育下长大的一代
需要房子和票子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
每一时代都需要一大批人完成一代人的使命
又需要一小撮反叛的人推动文明的的进步
来到深圳这座包容的城市
至少要有开放胸怀或者是大脑
去拥抱它
深漂三四年
如若要分享或者说些什么的话
大概便是如此了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