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
就忽然想起上个礼拜警务心理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两人一组的课堂活动——向对方聊聊自己,比如一些爱好和经历,并且由对方记录下来,然后写一点评价。闹哄哄的教室里都是一片尴尬而玩闹的笑。我就知道,不过又是一场大型的相互敷衍罢了。
“谁会在这课上讲真话呢。”我跟一哥们儿如是说。
我们总是羞于谈及自己,尽可能避免与自己有关的话题。于是网上存在着大量的“自我介绍范文”、“学会特色的自我介绍”。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最怕的就是不合群。谈及自己,最怕别人对我们说:“啊你竟然喜欢这个?这有什么好的啊!”或者是“这个啊?我早就不喜欢了,没意思。”
活在群体当中,我们真的太容易在意别人的看法,觉得表达自我会被别人看透,所以隐于心底。
因此与普通朋友相处时,我们都或多或少带着“经验性回避”,有很多自己的经历和爱好是不能也不必谈论的。如果谈论自己,在他人眼中,要么就是因为虚荣而自夸,要么就是因为自卑而自责。前者的炫耀性让对方厌烦,后者则给对方传递了负能量,引人反感。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过:“交浅言深,君子仰戒”。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与人深入交谈,这不叫坦诚,这叫愚蠢。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因为很多事往往都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等刀子从背后捅来,我们回头看时,只得惊呼:“啊!是你!”
这样对自己得不偿失。
人世间很复杂,各人自扫门前土,每个人也都是孤独的个体。谁都有说不出口的苦痛和烦忧,和或许会被人嘲笑和鄙夷的梦想。就像一个朋友告诉我,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热闹是他们的,我只觉得吵闹。
聪明的人都对关于自己的缄口不言。陆焉识就是这样,入狱后聪明地在很多场合保持沉默,又聪明地假装结巴,聪明地活了下来。那个年代,死去的知识分子,死去的杀人犯,死去的不知什么罪名就在牢里的人太多太多,很多都往往源于口无遮拦,不仅对别人,更是对自己。
我渴望隐私,隐私支撑着我在这个世间行走。隐私意味着我隐秘的铠甲,是我心上一道无形的防线,它隔开了我和别人不同的价值取向,避免因为价值观不合带来的他人的攻击。失去隐私,也就意味着我在别人面前暴露了所有的弱点。人们常说,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能给别人攻击的机会。所以要学会权宜性地说话,权宜性地做事。
“我说的都是真的,但还有更多真的没说。”
有所保留,换一个词就叫做,自我保护。
不可否认的是,就算我们不去接触、去回避那些经历,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它们,经历带过我们的变化,身体会记得:一个人的歌单,辗转反侧的夜晚,突如其来的焦虑……即使时隔已久,还是会因为微小的信号,诱发剧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这些何必与他人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