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乾隆年间和珅的官做得很大,他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他的权力很大,除了乾隆皇帝,什么事他都可以说了算。
提起和珅大家恐怕都不陌生,大贪官和珅是电视屏幕上的名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位油头滑脑、机关算尽却又常常被正义的大臣给捉弄的权臣的形象。
有人说和珅没有什么才能,所以他不断遭到像纪晓岚这样正直大臣的反对,由于和珅在乾隆那里非常得宠,所以越是有人反对他,他的官反而就升得越快越高。
200多年以来,人们关于和珅有种种的说法,好在清宫密档里面保留了大量有关和珅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历史上的和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尤其是嘉庆继位以后,和珅是否能够继续得宠,乾隆去世了以后,和珅的境遇又是怎样的呢?
《和珅列传》是嘉庆年间整理的档案,在这本列传里详细记录了和珅的身世和他的经历。和珅(1750—1799年),字致斋,原名善保,钮钴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生于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父亲名叫常宝,曾任福建副都统,他祖上是今天辽宁省清原县人,清朝初年随清朝皇帝入关,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
和珅出生在一个并不十分富裕的武官家庭,不过他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十几岁时被挑选进入咸安宫官学,接受了系统的儒学经典和满 汉 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因而得到老师吴省兰等人的器重。
乾隆三十四年,20岁的和珅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职务,第2年他参加了顺天府科举乡试,但并没有考中举人。
没有功名的和珅,后来却多次成为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读卷官,担任四库全书等多部典籍的正总裁,实实在在地主管了许多文化教育事业。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23岁的和珅被任命为三等侍卫,相当于正五品,这个职务一般都是从满族青年中挑选,在皇帝出巡的时候随家护卫,随时听从皇帝的吩咐,这个差事给和珅经常接近乾隆提供了机会,是和珅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和珅是由侍卫进入仕途的,乾隆皇帝的侍卫非常多,那么为什么单独欣赏和珅呢?野史笔记当中有两段记载:一段是薛福成的《庸庵笔记》,书中记载,有一次乾隆皇帝想出巡,突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伞盖,就问:“这是谁的责任?”很多侍卫当时吓得不敢吱声,和珅在一旁说:“掌管此事者应当负责。”这件事,对乾隆的印象很深。
另一种说法就是《清朝野史大观》里面的记载:有一次乾隆在轿子中背诵论语,突然忘了下文,一旁的和珅脱口而出,乾隆非常喜欢他。和珅有才干又潇洒,乾隆皇帝越来越器重他。
野史和笔记中的这些记载,可能是他进入仕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缘。从此以后,他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未完待续,感兴趣的读者请耐心等待,陆续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