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
【译文】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以前乡下老人家总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和名堂,感冒发烧头痛不适,拿上三根筷子蘸上水,嘴里念叨着,凡是立起来了,就感觉所有的病痛一会便可以消解。以前爱和爷爷奶奶们争辩,极力想要用我们所谓的“科学”去破解“迷信”,“普及”老人家脑海里所缺乏的"现代新知"。如今回想起来怕是有些“执念”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及所坚信的三观,年轻的时候总想尝试着去改变世界,“改造”他们,尤其是长辈们的“封建”“迷信”,其实,换个角度,这又何尝不是他们所确信的“科学”?活了大半辈子,倒要小辈“教导”他们“为人处世”“正确三观”,怕是有失妥当。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邻居老爷爷突然一只右腿不能着地用力,想他年过七旬,身体以前可是远近有名的硬朗,也特别的勤劳和肯干,一时间不知为何突然说起胡话,头脑变得不是特别清晰,紧接着手脚均不能动弹了,子女都要求他去市里大医院检查,爷爷的老伴却坚持“打保福”,“打保福”形式大概就类似于做法事,邀请附近八户中年男性跟随法师念念叨叨,传言有保福佑平安之功效,招魂驱鬼也是不在话下,折腾大半年,老爷爷的病好了不少,当然期间也去医院各种检查和治疗,年轻人坚信还是药物的作用,老人们依然逢人就夸赞,某某法师真是灵验呀,多久不见好,一打“保福”老爷子就能下地活动也不犯糊涂了。双方各执一词,谁都信心满满,我至今依然犹疑:到底是药物的对症有方,还是老爷子心理作用起了效果?也许真实的结果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有时候,我们或许也该把我们的执念和较真稍微收一收,把我们自认为的绝对科学稍微理一理,把我们想当然的理解和看法放一放。疾病固然需要科学治疗,但在老人这里,心理的治疗和安抚也不失为一种支撑的信仰,当然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空穴来风,一个人心情舒畅,身体方面会所好转,便在情理之中。
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道经第七章》)
【译文】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每个人都需要一些触动来唤醒自己,这个触动可以分为很多种,也许是一次意外,又或者是一场惊喜,也可能是一次旅行。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现,又会带来何种人生体验,最终带你去往何方。这种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神秘感,使得它必定不同寻常,出人意料。生命中某些阶段,我们迫切需要这样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来使自己重新审视和定位周围的一切。你开始意识到某些东西的重要性,又或者猛然发觉某些事物原来也不过如此。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就是典型案例,前者急你所急,解你所困,后者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国际上有一种职业,临终关怀和姑息疗法的医生,顾名思义就是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心理安抚和死亡体验,尤其针对将逝的病痛患者。我们大多数人习惯性强调有尊严的活着,却很少有人提及如何优雅的死去。既然死亡是一条必经之路,如何优雅的死去便成为一门学问,一项人人都该学习和思考的艺术。苟延残喘,备受折磨的生活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无论是在生命初始还是在旅途末端。从某种意义上,我无比支持“安乐死”,选择一种体面的方式自由结束自己的这一段旅程,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和满足。
绝大多数参加医疗的人都是怀着善意的,他们治病救人,鞠躬尽瘁。医生长年累月需要面对生死,这就要求他们心理素质极为强大,无论遇到什么疑难杂症都要保持镇定,泰然自若。不是他们冷血无情残忍麻木,我们在希望医生照顾患者和家属感受的同时,也请对他们的工作多一些支持、理解和包容。医生是一项多么神圣和伟大的职业,每天就像奔走在悬崖峭壁上,起早贪黑不分日夜,这是在不断透支自己生命,为他人健康 奔波受难啊。
麻木(numbness),被麻醉(anesthetic)一般,字面上就是美学(aesthetic)的反义词。部分人在痛斥医院医生麻木冷血之时,也请想想,如果医生每次也像亲属一般 着急担心,情绪波动,方寸大乱,又如何拿起手术刀,开展一系列救治。医生也是人,只是白大褂在身,不允许他们拥有过多的“七情六欲”“感同身受”。
医院只是治疗急性创伤和可愈疾病的场所,不是让人安度晚年的地方,它不是为此设计的。每天成千上万的患者进入这个医疗救助体系。在急诊室在重症房在癌症科,时间就是生命,容不得一丁点迟疑和纰漏。它需要高节奏运作,高效率抢救,高标准监管,看惯生老病死,人生百态。在这里工作的人心理素质、专业水平一定要过硬,每天络绎不绝的人群去了又还,胜不胜数。
很多时候,那些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却无意间成为了这个漏洞百出的医疗体系的替罪羊。
因为医疗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而设计的。也就是说,它先天不足,这种糟糕的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令人心痛,也让人们对于好设计的渴求更加迫切,尤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这两点表现得最为明显,到那时,所有的一切都集中体现,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让更多人关注死亡体验,并且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我们也许应该去重新思考、重新设计我们如何迎接死亡。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带来的最大恐惧不是在死亡本身,而是 慢慢死去的过程,充满痛苦的过程,这是一个关键的区别。如果认清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区分哪些是我们必须承受的苦难,哪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痛苦。前者是生命中必不可少、必须承受的部分,对于这些痛苦,我们尽力创造空间,适应它,与它成长,能够发现超越自我的力量,这种感觉会很好,他们带来了一种均衡,就像一次大规模的精简。
我们开始尝试着摆脱许多不必要的社交,逐步修正无意义的形式作风,从琐粹凌乱的杂事之中抽出身来,真正关注起自己的身体健康,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甚至关乎生命的由来,惊喜及神秘。一旦我们弄清楚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很多事情也就随之变得简单起来。
必要痛苦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它真正将护理者和受照顾者联系在一起,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医院病床和医疗器械是冰冷的纯物质存在,毫无温暖和人性可言。它们负责治疗,负责诊断,尤其负责对肉体的疼痛和不适感的进行检测和修缮,这或许是对上述所言的急性创伤和可愈疾病有不可磨灭和难以替代的作用,但在针对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治疗,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每次走进医院,感受到的都是一种非常沉重和压抑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只想速速逃离。恐怕一个好端端的人进去待上几天都会身心不适,横生出各种病症来。
我们需要创造出一种更为人性和温情的治疗系统来,不是说完全否定和取代现有医疗体系,而是对其补充和完善。除了关注身体机能的恢复和治疗,也将患者的身心舒适和情感需求考虑在内。病痛已经使部分患者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剔除和弱化一些不必要的摧残和折磨,就是我们可以精进和完善的领域。
我们意识到,正是在这一点上时,治愈才真正开始出现,是的,同理心,感同身受。真正开始为患者考虑,急TA所急感TA所感,真正开始体恤和照顾病人的身心恢复和满足。
姑息疗法,一个非常重要、却鲜为人知的领域。它指的是在任意阶段,都感到舒适、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而不仅限于在等待死亡时。它使患者及其家属获得最佳生活质量,从道德原则上考虑,治疗的目标永远不是结束人的生命,而是让病人少受痛苦。但前提在于要有一个较为科学和系统的监控和评估,不应该出于医生或家庭的便利,或者为了摆脱经济上的负担,而把姑息疗法或者安乐死当作像择期手术那样普遍,甚至变为常态。
放弃一个喜欢了很久的人什么感觉?有人说:就像一把火烧了你住了很久的房子,你看着那些残骸和土灰的绝望。你知道那是你家,但是回不去了。
失去是一回事,但是后悔,是另外一件事。
失去,一个短暂性动作,说没就没说散就散,失去经常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后悔,持续性折磨过程,疼痛往往伴随在之后的每一天。
我们往往在失去时并未懂得,失去本身到底意味着什么,某天恍然醒悟过来,追悔莫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要等到失去亲人,才懂得家的意义。不要等到为时已晚,才想到跪乳反哺。
学习如何看待一些事情,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视角,人类钟爱的一种 点石成金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奇葩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节目,它非常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看待任何问题时,提供多角度的思辨方式,而蔡康永更是深谙说话的艺术,从他的一言一行能够感受到一种坚定的柔软力量,比任何一种武器都来得更有力更精准更掷地有声。他的每封“给残酷世界的善意短信”是那么柔情、温暖,却从不失 敏锐有度的洞察力。
在你生命中,有没有一些即便是很微小的时刻,会让你突然的感慨道:能成为浩瀚宇宙星球上哪怕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都是多么美好,我活着还是死亡,都已不再重要;能够亲身体会过这一切是一件多么趣味横生、妙不可言的幸事,即便下一刻我即将走向死亡也会觉得无所畏惧,了无遗憾?
对于即将走进鬼门关的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舒适感、没有负担、尤其不对爱的人造成负担、内心平静、怀有惊奇感、有精神归属。
一个癌症患者,后期拒绝化疗,肆意吃喝,完全不顾及医师叮嘱的饮食禁忌,这不是自暴自弃,而是 优先级改变了。既然死亡已是必然,为何不在还可以吃的时候尽情的吃一回,为何不在手脚还能动的时候肆意的出去潇洒一圈。在这些时刻,我们因活着而获得回报,这实际上是通过感官体验,珍惜光阴。只要我们的感官还健在,哪怕只有一种,我们至少还有机会感受到,作为人的存在,感受到与外界的联结。
未来医疗的意义和设计走向死亡之旅的思路基于:
1.剔除不必要的痛苦。
2.通过感官体验,给予人尊严,赋予人躯体体验,满足审美需求。
3.我们要看得更高更远,关注如何活得精彩。
所以,既然走向死亡是人生的必经部分,我们能够从中发明什么呢?制造更多空间,身体和心灵的空间,让生命焕发出全部精彩。这样,我们选择的不是坐以待毙,而是让变老和死亡变成一场逐渐走向高潮的华丽乐章。我们可以设计死亡之旅,你总能在剩下的生命中找到惊艳之美,或者生命之意义。真正为自己而活,简单纯粹随性满足,且不为他人所累。那些争名逐利、勾心斗角、日夜奔波的奇葩事就随风去吧,顺应本心,自得其乐,真正过上爱他妈谁谁的快意人生。
等到那时,变老和死亡于我们而言,但不再是恐惧和负担,它变成一场奇幻的探险之旅,我们知道死亡的目标就在前方,因而也随之变得更加坚定和从容,更加懂得欣赏和珍惜。
如果我们疯狂的热爱着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也许,我们可以学着活得更精彩。不是为了避免死亡,而是为了向死而生。就让死亡引领我们前进,而不是幻想的荒芜之地。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最想改变的一个事实是?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周,你又会如何规划安排?
永远年轻,永远热烈盈眶。
喜欢请点赞,疼爱就打赏,欢迎点赞支持,评论指教,么么么么哒。
初来乍到的迷糊虫,虔诚学习的小迷妹。
手动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