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时而看我收藏一些手办,她虽然不理解还总笑话我挺大的人还玩玩具,但也不会阻止我买。依我的思考惯例,在初步想一想之后再进一步思考的步骤,想简单聊聊这个话题:两代人或不同代人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特质及其之间的差异。
我是个八零后,也是计划生育后的一代子女,在“唯我独尊”中成长,但同时物质生活并不是很丰富。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是看动画片、武侠剧、琼瑶剧、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疯跑追打度过的。没有网络没有社交平台没有网购但也不是今天的小孩子们想象的那么古朴,反而还带着粗粝的生活质量,打架斗殴偷窃抢劫都不算是稀奇事,至少我小时候生活过的东北地区是这样的,但已经不是特别猖狂了。
单说回收藏手办吧。我有一个一般大的朋友,也很喜欢买手办,但并不是系统的“入坑”,我们都是这样,一般只会买儿时特别喜欢的动漫角色的手办,如《圣斗士》、《灌篮高手》。与其说是爱玩,不如说是在填补少年时的憧憬,使其具象化。而我们的长辈处在物质更为贫乏的时代,他们更了解生活的不易和物质匮乏后给人带来的心里创伤,即便是各个工作室生产了他们儿时看过的电影电视剧角色(我不知道他们小时候有没有动画片)他们也不会买。与其说这是个玩的问题,这更像是在探讨社会学问题,以及时代的变迁给个人带来的终身烙印。上一代人很少读书、上山下乡,并和今天的时代脱节,看似“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到了我们,起码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动画片可以看。这可能是童年给予个人的“束缚”,不管我们在社会上做过多少不可描述的事情,但每当和发小们一起聚会吃饭聊起童年的事情看过的动画依然笑若灿烂、单纯。我感谢这样的“束缚”。感谢的方式也可能就是把它们都买回家摆着。尽管表面看起来有点幼稚,但也不影响其他的工作或读书,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就好了。而实际上,我们这样的玩家并不是真的喜欢手办本身,所以还能做到消费时非常理性。
突然想起一个陈年的瞬间。那是我上幼儿园的年纪,一天奶奶带我去商场逛街。没记错的话商场一共是三层。从第二层上楼(那时候还没有滚动电梯)到第三层,会赫然看到正中间(今天的“C位”)有一个透明玻璃做成且带锁的柜子,柜子里面的正中央摆着两部今天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的“大哥大”电话。价签上……依稀记得,好像是五百多或八百多元钱。我舔屏般的驻足观看,也根本不知道它是干啥用的,最后以“到嘴的鸭子飞了”的心情被奶奶拽走了。
另一个陈年瞬间是关于球鞋,也是一个少年时的梦想。爱打篮球的我从小当然也希望有双自己的“乔12”或“乔13”,是两款我最喜欢的鞋。但当时一千多元的价格快赶上父母一月的工资了,我自然知道也自然不会和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如今“Air Jordan”有了很多复刻,价格也飙升到了两千多。虽然今天的两千多我可以马上去实体店买一双,但心情已经和儿时截然不同了(也多年不打球了)。就故意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自不必说,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个性会轻易被大家忽视,但自己不要忽视自己的个性。同时极为强烈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也并不必要。只是知道、记得就好,适当的行为,同时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缘由的,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好方式之一。